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干预

徐玥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八病区 313000

摘要:目的:分析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3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病例资料、表现等评估其临床特征,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包含等情绪异常、性格改变等;护理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较护理前形成明显改善(P<0.05)。结论: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可为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及预后提供良好支持。

关键词: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情绪异常;行为动作异常

前言:作为一类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1]。青少年作为精神分裂症的高发群体之一,其在临床特征方面与成年患者存在一定差异。这类患者的预后状况较差,其精神症状会严重影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身心发育及正常学习。因此,分析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3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5.4±1.2)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

1.2方法

(1)临床特点分析方法。收集53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例资料,结合常规检查,掌握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2)护理方法。给予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护理原则为:依据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分型、临床表现等,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案。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在用药管理期间,应注意部分女青少年患者可能因情绪行为异常、担忧药物效果等因素而出现不依从用药现象,对此,应注意通过人性化的用药宣教,确保女青少年患者能够按时用药。心理护理:女青少年患者的精神分裂症以单纯型、青春型为主,这类精神疾病的典型特征为:患者多伴明显情绪变化、易冲动、幼稚、情感淡漠等表现。为改善女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充分了解女青少年患者特征,以极大的耐心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女青少年患者的表现,采用兴趣培养、放松训练引导等技巧,改善其异常情绪。本组16例单纯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等表现,对此,经与其家长、朋友沟通后,掌握这类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或事物,陪同患者共同参与其感兴趣的活动,利用良好的陪伴作用,舒缓其负性情绪。沟通干预:结合女青少年患者的表现及依从性,选择适宜沟通技巧与其进行沟通。本组14例患者的依从性较高,对沟通交流较为感兴趣,选用倾听技巧、集中交谈技巧,引导女青少年患者倾诉其疑虑、困扰。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统计。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特点

情绪异常。本研究53例女青少年患者,50例伴情绪异常(94.34%):疏远家人及朋友,常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2)行为动作异常。本研究共43例患者伴行为动作异常(81.13%):行为幼稚,或表现出动作缓慢,常有莫名其妙动作,自言自语,或长时间呆坐、呆立。(3)性格改变。本研究共37例女青少年患者伴明显性格改变(69.81%):突然暴躁易怒、疑心重重、过分敏感。(4)意志消退。本研究共32例患者表现出意志减退(60.38%):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懒散。

2.2护理效果

以实施护理干预的时间为分组依据,分为护理前、护理后2个组别,判断本研究53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变化。护理前,女青少年患者焦虑(54.19±6.31)分、抑郁(55.84±6.89)分,均高于护理后(P<0.05)。

1 情绪变化[分,5dd50803ecd5e_html_eedc63b8b6b0bfbd.gif±s]

组别

例数

焦虑

抑郁

护理前

53

54.19±6.31

55.84±6.89

护理后

53

46.05±4.15

47.32±4.33

t

-

8.09

7.16

P

-

<0.05

<0.05

3讨论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除了遗传这一不可改变因素外,青春期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性功能发育及情感变化等,也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2]。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无疑是其中的主要构成。与青春期男生相比,青春期女生在情绪敏感、情感发育、第二性征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着:这一群体出现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更高。

本研究将53例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评估确定其临床特点包含:情绪异常、行为动作异常、性格改变等。上述表现的形成不仅会影响女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其持续存在还会影响其正常学习及生活,为家长带来一定的负担。对此,可借助沟通干预、心理护理及用药护理等措施,稳定患者的病情,引导女青少年患者逐渐纠正错误认知,并消除其担忧、疑虑,促进女青少年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恢复。本研究证实:护理后,53例女青少年患者的焦虑(46.05±4.15)分、抑郁(47.32±4.33)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

综上所述,女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情绪异常、行为动作异常、意志消退等特征,宜于这类患者的护理中推行护理干预,以改善女青少年患者的异常表现,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傅岳文,卢卓丽.儿童精神分裂症80例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2):1+3.

[2]王海荣,刘彩凤.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个性护理干预在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1):97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