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骨质增生

/ 1

中医如何治骨质增生

郝小东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成佳中心卫生院 四川自贡 643101

骨质增生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虽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但是病程长,疼痛明显,降低生活质量。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和保养,详情如下。

1.何为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又称老年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是由椎间盘、软骨等组织退化、变形,关节边缘出现骨刺,导致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疾病。分为继发性、原发性两种。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增生发病率持续上涨,因此深入了解骨质增生的病因、治疗方法,对缓解病症,促进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骨质增生的病因和表现

一般来讲,平时的关节活动是无法引发骨质增生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出现退行性病变,加之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或维持相同的动作,都有可能出现骨质增生。工作、锻炼时或长期缺钙,出现肌肉拉伤后,也会引发骨质增生。另外,软骨硬化、软骨消失,蛋白聚糖含量下降等因素,也是骨质增生的发病原因。

由于骨质增生的发生部位不同,其表现也就不同,比如:颈椎骨质增生,表现为上肢发力、颈背部疼痛、恶心、头晕等症状;膝关节骨质增生,表现为行走不便、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腰椎骨质增生,表现为腰椎胀痛、弯腰受限、麻木等症状。

3.骨质增生的中医治疗方法

(1)中医理疗。①针灸。选取夹脊、阿是穴,配以委中、肾俞、阳陵泉、承山、昆仑、大肠俞等穴位针刺,改善病情,缓解痛感。②手法。取仰卧位,操作者站在患者一旁,用两手掌从上到下的反复推揉腰部髂棘肌两侧,促进腰部肌肉放松。常用手法为侧扳法、压腰扳腿法,其中侧扳法为患者仰卧,屈膝和髋,伸直健侧膝关节、髋关节,操作者站在背侧,一手推臀,一手扳肩,使上身旋后,骨盆旋前。随后取仰卧位,两手抓住床头,牵抖下肢,每2天1次,每次15min;压腿扳腿法,操作者按住患者腰部和肘关节,用前臂抱住一侧大腿,抱起下肢,一手按压腰骶部,一手托住大腿上扳,每侧3-4次,每次15min。

(2)中药外治。①药枕。将防风、桂枝、红花、川芎、丁香、冰片、紫苏等成分粉碎,装入纱布袋内,用木板制成木枕,用1.5cm的海绵包裹,将装有中药粉的袋子放入枕头内。于患者平卧位下,将药枕放于枕部,有药袋的一侧放在颈背部,每天2次,每次60min。又或者,将羌活、艾叶、樟脑、威灵仙、葛根、防风等中药,磨成粉末装在白布袋内当枕头使用,效果明显。②中药热熨。用田三七、木瓜、狗腿骨、附片等中药配成药酒,用纱布浸湿覆于治疗部位,将吹风机调成中档,对病变部位进行热熨。③熏洗。取适量黄柏、木瓜、卷柏、生熟地、草乌、乳香、当归等中药,用水煎至2000ml,添加500ml的醋煎煮,先熏再洗。④药膏敷贴。取适量川芎、威灵仙、草乌、川乌、独活、羌活、当归、赤芍等中药,磨成粉末用酒、醋搅拌,炒热后外敷。或者,将中药粉末放在袋内,放于患处热熨。又或者,直接制成黑膏药,贴敷于患者患处。

(3)中药内服。骨质增生患者的中药内服原则是补肾壮筋,药方:五加皮、当归、山萸肉、白芍、杜仲、川牛膝各12g,茯苓、青皮各9g。年老体弱、肝肾亏虚者,添加狗脊、骨碎补、桑寄生;疼痛严重者,添加全虫、蜈蚣;气滞血瘀者,添加丹参、地龙、姜黄;气虚者添加炙甘草、黄芪,寒胜者添加细辛、川乌、制草乌,风胜者添加羌活、威灵仙、防风;腰部活动不便者,添加头骨甘草、伸筋草、鸡血藤。每天1剂,分2次服用,持续半个月。

4.骨质增生的预防和保养

(1)预防。①坚持蹲立运动,于运动前在关节周围涂抹正骨水,用双手按擦60次,蹲立时由慢到快,每次10-30次。晚间运动可消除疲劳,松弛关节周围的筋膜和韧带。对于已患有骨质增生的患者,应暂停参加运动。②绝对平卧休息,减轻体重对关节的压迫,以木板床为宜。抬高肢体,或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③进食高钙食品,满足骨质代谢的需要,比如豆制品、牛奶、蛋类等。同时,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维生素C、A、B1等。

(2)保养。对于骨质增生患者,除要有效治疗外,还要重视日常保养,具体包括:①选择软底鞋。橡皮底的鞋子,对足部效果好。尽量少在木板、水泥地等坚硬表面行走,可在脚跟处添加护垫,减轻患者痛苦。②泡脚。用热冷水交替的方式泡脚,或用冰按摩较低,对缓解患者病症效果明显。③锻炼。选用游泳、骑车等方式,取代慢跑或走路,这样不但能够锻炼身体,还不会伤及病脚。④饮食指导。禁吃橙子、橘子,禁饮咖啡、酒水,这些物质会阻碍还原过程,扰乱矿物质均衡。⑤泡沫软垫。在骨刺部位放置泡沫软垫,减轻骨质增生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此外,指导患者自我治疗,比如:踩踏自行车、适当体育锻炼,或左手碰右脚,仰卧起坐,左右旋转腰部,屈曲双髋、双膝等。

5.小结

总之,骨质增生病程长,难以治愈,当前多采用中医治疗,比如中医理疗、中药外治、中药内服等,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适当锻炼,或者穿软底鞋,使用泡沫软垫,坚持泡脚等,预防疾病发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