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的相关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胎膜早破的相关进展

彭武润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妇幼保健院 416000

摘要:胎膜早破(PROM)指产妇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是产科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导致胎膜早破病因较多,但目前临床还不完全明确。但诸多研究表示,胎膜早破与感染、胎膜发育不良、胎位异常、子宫颈关闭不全等因素相关。近年来国内胎膜早破发病率不断提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胎膜早破发病病因也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门。本研究综述了胎膜早破的相关病因与治疗进展。

关键词:胎膜早破;发病病因;相关进展

引言:胎膜早破为产科多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有相关研究证实,胎膜早破发病率高达2.76%至19.32%左右,并且近年来国内胎膜早破发病率在不断增长中。由于产妇出现胎膜早破后,会引发早产、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因此近年来临床对胎膜早破较为重视,有关其发病病因、治疗等相关研究也不断出现。但导致胎膜早破的具体原因目前临床尚不完全明确,还未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处理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综述胎膜早破相关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旨在寻求治疗胎膜早破的有效手段。

1胎膜早破发病病因

1.1感染 临床将其作为导致胎膜早破的重要发病病因。孕妇宫颈、阴道穹窿处的类杆菌、解脲支原体、病毒等与胎膜早破有密切关系。有相关研究指出,病原微生物可生成protease,对胎膜外基质进行水解,促使机体组织张力强度减弱[1]。细菌可通过激活白细胞HRP,使其protease增强,进而降低胎膜抗力,使其更为脆弱。细菌可诱导并激活PLA2,对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刺激,增加机体内前列腺素含量,引起宫缩,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

1.2胎膜发育不良 有学者发现,胎膜早破孕妇胎膜内胶原纤维含量较少,且明显低于胎膜完整的孕妇,提示胎膜发病病因可能与胎膜内胶原纤维含量降低相关。有研究表示,孕妇胶原纤维含量降低与胶原Ⅲ有密切关系,随其含量减少而降低[2]

1.3胎位异常 孕妇出现臀围、头盆不对称等异常胎位,会促使胎儿先娩出部位和骨盆口衔接处出现空隙,而子宫收缩时,羊水会经次空隙进入前羊膜囊,使其出现压力不均现象,增加胎膜早破的风险。当孕妇出现羊水过多时,会增加宫内压力,宫颈内口处的胎膜会增加早破的几率。

1.4子宫颈关闭不全 多次人工流产、扩宫、上次分娩宫颈撕裂等因素会导致孕妇宫颈内口括约肌松弛,胎膜经宫颈进到扩张内口,呈锲形状态,并扩展到宫颈外口,使其暴露,合并感染导致出现胎膜早破。

1.5营养与饮食 孕妇妊娠期间营养与饮食结构与胎膜早破有密切关系。若孕妇体内缺乏铜元素,会降低胶原纤维含量,并延缓其成熟速度,增加胎膜早破风险。孕妇羊水中缺乏锌元素,会降低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增加胎膜脆弱性。

2胎膜早破相关治疗手段研究进展

当前临床在治疗胎膜早破方面虽然有一定进展,但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导致胎膜早破发病病因繁多复杂,临床针对其治疗应实施综合性治疗方式。

2.1足月PROM处理 足月孕妇出现PROM症状为临床前兆,应检查其宫颈是否成熟,持续观察。通常产妇胎膜破后24小时可自行分娩,对宫颈不成熟且无头盆不对称产妇,若破膜后24h未临产,可给予PGE2或催生素进行引产处理。

2.2促肺成熟 促肺成熟可降低新生儿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但促肺成熟会降低孕妇免疫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或掩盖已出现的感染,目前临床对促肺成熟仍存在部分争议[3]。糖皮质激素可有效促进肺成熟,并且有大量研究已证实糖皮质激素在PROM中的作用,并且经过跟踪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后不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其神经、肺等功能无明显影响。

2.3糖皮质激素治疗 有相关研究证实,产前给予孕妇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发生率,减少围生儿死亡事件,保障母婴生命安全[4]。对出现早产指征的孕妇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当前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为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方法:给予地塞米松6mg,行肌注,12小时1次,共注射四次。倍他米松使用方法与剂量:12mg,行肌注,时间为12小时1次,共注射两次。

2.4宫缩抑制 抑制宫缩主要目的为延迟早产孕妇分娩,对孕周较少孕妇而言,宫缩抑制时间若达到48小时,可促使糖皮质激素促经肺成熟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5-6]。当前临床使用的抑制宫缩的药物包括硫酸镁、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催产素受体拮抗剂、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其中硫酸镁与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两种药物使用最为广泛。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松弛子宫平滑肌,有效抑制子宫收缩,增加胎盘血流量。硫酸镁中镁离子可直接于子宫肌细胞上起作用,并且能拮抗钙离子内流,达到抑制子宫收缩的目的[7]。但临床在使用硫酸镁时应控制其浓度,若药物剂量较少,会导致药物起效缓慢,无法达到抑制宫缩的作用。剂量:25%硫酸镁60ml+5%葡萄糖液1000ml,静滴,速度控制在2g/h左右,抑制宫缩后持续4至6小时。

2.5感染预防 孕妇胎膜早破后,胎膜保护作用会相应丧失,加上子宫收缩时宫内压力增加,导致阴道内滋生细菌引发感染,需给予相关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另外,多数PROM孕妇胎膜破裂前均存在感染现象,因此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意义重大。临床多数学者建议预防性给予孕妇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感染几率,并且可延长胎膜破裂后潜伏期,促使胎儿快速成熟。

3讨论

胎膜早破(PROM)为产科常见、多发的一种并发症,常见症状包括阴道突然排液等。PROM会导致孕妇早产几率增加,进而增加围生儿病死的风险,严重危害母婴生命安全,需及时干预处理。导致孕妇出现PROM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胎膜发育不良、胎位异常、子宫颈关闭不全等因素,近年来临床关于胎膜早破发病病因、治疗处理方式进行积极研究。虽然目前临床在治疗处理胎膜早破方面有一定研究进展,但对其发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也无有效性的治疗手段,多通过催生素引产、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抑制宫缩等综合性手段处理。尤其对于未足月前PROM孕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等综合性处理手段,可有效降低未足月前PROM孕妇与围生儿死亡的风险,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许艳茹, 崔世红.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7, 8(5):390-393.

[2]刘惠琴. 胎膜早破的病因研究进展[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 47(7):820-822.

[3]韩素灿, 魏学功. 胎膜早破病因研究进展[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9):73-74.

[4]朴锦丹, 李明勋, 贺军. 早产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2):188-189.

[5]黄宁, 李小英. 胎膜早破病因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13):145-147.

[6]郭海英, 马秀菊. 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6):501-504.

[7]师媛, 李红梅. 未足月胎膜早破相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 13(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