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唐燕青

湖南省新宁县中医医院 湖南省新宁县 422700

[摘要]目的:探讨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地黄止痉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治疗有效率10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治疗有效率46.7%(P<0.05)。②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级22.2%,2级33.3%,3级44.4%,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级6.7%,2级17.8%,3级22.2%(P<0.05)。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显著变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可靠,能有效调节患者吞咽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地黄止痉汤;中风;吞咽障碍

临床上,吞咽障碍是中风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中风患者会在发病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恢复及日常生活质量[1]。我国中医主张,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属于中风舌謇、喑痱等范畴,地黄止痉汤是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经验方之一。为探讨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本文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上述患者均与中风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存在吞咽困难等症状。②首次发病,且生命体征平稳。③患者意识清晰。④洼田饮水试验呈阳性。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不配合者。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男27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34-79岁之间,平均(58.7±5.2)岁,平均病程(28.9±6.5)d;观察组45例,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59.0±5.7)岁,平均病程(29.5±6.5)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改善脑循环、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①运动疗法:运动再学习训练法,内容包括上肢功能训练、口面部功能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起与坐下训练以及站立平衡训练等,一天一次,一次45min,连续治疗28d;②作业疗法:以如厕、交流、床上运动、更衣等为主的训练,一天一次,一次45min,连续治疗28d;③物理因子疗法:对患肢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连续治疗28d;④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面颊肌、颈部运动、舌肌运动、冰刺激、直接摄食训练。⑤给予患者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选择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电刺激患者喉部肌肉,2.5-10mA刺激强度,30-80HZ频率,一天2次,一次20min,连续治疗四周。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地黄止痉汤治疗,基本药方:熟地黄15g,山茱萸9g,石斛9g,巴戟天9g,肉苁蓉9g,白茯苓6g,官桂6g,五味子6g,制附子6g,石菖蒲6g,远志6g,麦门冬6g。水煎服,一天一剂。蜈蚣、全蝎各等份,研细末,每服2-3g,水煎剂,送服,一天两次。气虚者,加用人参、黄芪;痰火盛者,加用天竺黄、胆南星、鲜竹沥、川贝母。连续治疗四周。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痊愈:患者进食、吞咽恢复正常,洼田饮水试验评分I级;显效:患者进食、吞咽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II级;有效:患者进食、吞咽有一定程度改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III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3]

1.3.2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 选择日本洼田饮水实验评分量表。1级:30ml温水5秒钟顺利一次咽下;2级:30ml温水5-10秒钟分两次咽下,无呛咳;3级:30ml温水5-10秒钟一次咽下,伴呛咳;4级:30ml温水5-10秒钟分两次咽下,有呛咳;5级:30ml温水10秒钟无法全部咽下,反复呛咳[4]

1.3.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治疗有效率10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8例,治疗有效率4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45

10

15

20

0

100.0%

对照组

45

3

8

10

24

46.7%

x2

19.367

P

<0.05

2.2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级22.2%,2级33.3%,3级44.4%,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级6.7%,2级17.8%,3级22.2%(P<0.05)。见表2:

表2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分)

组别

例数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观察组

45

10/22.2%

15/33.3%

20/44.4%

0/0.0%

0/0.0%

对照组

45

3/6.7%

8/17.8%

10/22.2%

20/44.4%

4/8.9%

x2

8.314

4.665

7.401

44.413

8.904

P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未见显著变化,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吞咽障碍一方面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常规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吞咽能力,但效果有待提升。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机在于肾阴阳两亏,痰浊上犯,脉道阻塞、筋脉失养。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地黄止痉汤治疗,地黄子饮和止痉散化裁为地黄止痉汤,二者化痰通窍、调补阴阳,效果显著。地黄子饮出自《圣济总录》,其主张补养下元、开窍化痰是治疗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则[5]。方中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熟地黄等药物可壮肾阳、滋肾阴;肉桂、附子可引火归元,温养下元;五味子、石斛和麦冬可滋阴润肺,茯苓、远志、石菖蒲可利咽开喑、开窍化痰,诸药合用,补养肾阴阳,喑痱自愈。止痉散源于《方剂学》,由蜈蚣、全蝎各等分组成,主治中风语言不正、四肢抽搐、痉厥,具有祛风止痉、通络、化痰之功效[6]。方中蜈蚣辛温有毒,截风定搐,祛风止痉,配伍全蝎止痉效果更佳。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以及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未见不良反应,提示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地黄止痉汤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可靠,能有效调节患者吞咽功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清泉.地黄饮子加减治疗中风后失语阴虚证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18):2696-2697.

[2]高永涛.地黄饮子联合茴拉西坦治疗中风后痴呆(肾虚痰瘀)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32(7):43-46.

[3]胡双轩.加味活舌利咽汤联合针刺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9):1106-1108.

[4]张朝霞,黄奕旻,谢晓娜,等.活舌利咽汤对19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8):1436-1438.

[5]王新志,张艳博.益气举陷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案例举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23-124.

[6]延亮.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10):2505-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