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管理对儿童身高生长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身高管理对儿童身高生长效果分析

崔红,原春青,李晓广,周洁, 卜茹, 李美丽

         航空总院航材院门诊部 ,北京 100095

【摘要】目的:探索身高管理对儿童身高增长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身高管理的儿童23名,排除身材矮小等内分泌疾病,给予个性化身高管理。结果:经管理的儿童身高生长速度较之前有明显的增长。结论:身高管理对儿童身高的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身高体重;增长速度;个性化指导

身高和体重是儿童体格生长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受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儿童的营养、疾病、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生长生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1]。文章将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23名自愿接受身高管理的儿童,作为身高管理的对象,给予个性化的身高管理指导后,身高生长速度较之前有明显的增长。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3名儿童年龄3~7岁;目前身高水平小于遗传身高水平18人,等于遗传身高水平5人;肥胖及超重3人,25-(OH)D3在20-35ng/mmol之间均值为(27.5±4.3);过去一年平均身高生长速度为5-6cm/年。骨龄与实际年龄相差一岁以内。

1.2方法 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以下方面的指导

1.2.1营养 指导家长每天保证儿童500毫升奶,一个鸡蛋,50克肉的基础上给予主食(米饭面条等)和蔬菜,适量水果和零食。

1.2.2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D700~1000IU/日,钙300mg。

1.2.3睡眠 指导家长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21:30点前上床睡觉,睡前1小时不吃食物。夜间尽量不起夜。

1.2.4运动 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20分钟,鼓励多做跑跳方面的活动(如跳绳儿,打羽毛球,打篮球,跑步等)。

1.2.5情绪 尽量不批评孩子,避免打骂孩子,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

1.2.6控制体重过快增长 对肥胖和超重的儿童,适当减少主食的摄入,减少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每周监测体重,控制体重年增长在2kg以内。

1.3评价指标 平均身高生长速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身高管理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身高管理前后儿童身高生长速度(cm/年)比较(x±s

组别

例数

平均身高生长速度(cm/年)

身高管理前

23

5.5±0.3

身高管理后

23

6.7±0.7

t

8.67

P

<0.05

3 讨论

儿童体格生长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2]。由于身高具有不可逆的线性增长趋势[3] ,因此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同时需要重视儿童的身高生长。目前家长对儿童的身高管理存在很多误区,盲目夸大遗传的作用,盲目的等待,错过了身高管理的最佳时期,造成终身的遗憾。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均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对儿童身高生长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爱运动,情绪不稳定,对儿童的终身高都会造成影响。儿童身高的生长离不开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成脉冲式分泌,在深度睡眠、中等强度运动,以及适当饥饿状态下大量分泌,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在晚上睡着后1小时左右分泌达到高峰,分泌量是一天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规律,保证生长激素的有效分泌。维生素D不仅促进钙的吸收,对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维生素A对骨骼的作用也同样的重要,维生素A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参与软骨素的合成在多个层面促进骨骼的生长[4]。适当补充维生素AD,可以促进骨骼的生长,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儿童身高管理就是对儿童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作息规律,生活习惯等内容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帮助儿童养成营养均衡,吃动平衡,生活规律等健康习惯,帮助儿童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使儿童身高维持在正常范围,达到甚至超过遗传身高水平,并最终在成年期达到理想身高。

经身高管理的23名儿童,较之前的身高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提高。表明儿童身高管理,在帮助儿童身高生长中产生明显的效果。

身高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人员需要对儿童的身高管理过程中对出现生长偏离的孩子经身高管理后仍无明显改善者应及时转内分泌科就诊。

【参考文献】

1 2李海芪主编,实用儿童保健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蒋竞雄,王燕,连光利 . 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及身高保健方法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 ( 11) : 963965.

郝波 ,赵丽云,赵更力.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与微量营养素补充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17(3)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