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 CT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胰腺癌的 CT诊断分析

邓永军

甘肃省渭源县人民医院, 748200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胰腺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①胰腺癌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的肿块,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肿块边缘不规则强化。②胰头癌可引起胆总管,胰管的扩张。③胰腺癌多伴邻近血管及脏器受侵。结论CT能正确评价胰腺癌及胰周浸润,是判断胰腺癌能否手术切除的重要检查手段。 关键词胰腺癌;CT诊断

胰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诊断困难,手术切除难度大。CT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的方法,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的意义1]。临床上胰腺癌并不少见,诊断时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对36例胰腺癌CT检查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CT检查对胰腺癌的正确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收集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经CT检查胰腺癌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共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73岁,平均59岁。发病至确诊病程1~47个月。多数患者因上腹持续胀痛伴皮肤黄染,部分因无痛皮肤黄染,个别仅为腹痛原因就诊。检查前空腹4~6h,分次口服500~800ml稀释造影剂。检查范围自隔顶至胰腺,采用横断面扫描。扫描时间:4.5s,层厚:10mm,间隔:10mm,胰腺区5 mm薄层扫描,常规先平扫,36例均增强扫描,即经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100ml扫描。

2 结果 2.1病理证实胰腺癌36例,胰头癌29(80.6%)例,胰体癌4(11.1%)例,胰尾癌3(8.3%)例。其CT征象见表1。

表1 胰腺癌的CT征像(36例)

肿块或体积增大

低密度区

等密度区

胆总管扩张

胰管扩张

<3cm

≥3cm

例数

7

29

30

2

21

15

百分比(%)

19.4

80.6

83.3

5.5

58.3

41.7

胰腺癌表现为异常密度的肿块影,多为低密度肿块,动脉期显示最好;少数为等密度影,等密度病变只能靠间接征象诊断:如局部占位征象和胰腺轮廓改变,胰管胆管扩张、肿瘤远侧胰腺萎缩等。胰尾癌病例,有时平扫仅见胰腺增粗,增强发现胰腺癌,胰腺癌可以合并胰腺炎,使得诊断更加困难。胰腺钩突癌可以无黄疸,而出现腹膜后侵犯和转移。胰腺癌预后差,手术切除仍是现有的唯一有价值的治疗手段,术前评价胰腺癌能否切除,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手术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胰腺癌不能被切除的标准包括:胰腺外肿瘤浸润,邻近脏器侵犯,胰周淋巴结肿大,血管侵犯以及远处转移等,胰周小静脉扩张是胰外侵犯的间接征象2]。 2.2 胰腺癌的胰周侵犯及转移,9例侵犯十二指肠,11例侵犯胃,10例侵犯下腔静脉或腹主动脉,8例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及静脉,7例侵犯脾血管,腹水2例,肝转移8例。详细情况见表2。本组36例均进行了手术,3例术中未见胰周侵犯。

表2 胰周侵犯情况

十二指肠

下腔静脉及

腹主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

脾血管

胰头

8

10

9

7

6

胰体

0

1

1

0

0

胰尾

0

0

0

1

0

胰腺

1

0

0

0

1

合计

9

11

10

8

7

3 讨论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根据癌灶发生部位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腺癌,胰腺癌预后极差,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胰腺及胰周的解剖结构,动态扫描可以 观察胰腺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是目前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3]

胰腺癌组织学上又称胰导管细胞癌,占80%。胰腺癌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胰头部最多,占60%~70%,本组胰头部为80.6%。胰腺癌肿块的大小与部位及病程有关。一般肿块大小为5cm以上。胰头部癌肿可致胆道梗阻出现黄疸,相对而言能较早期诊断,肿块相对较小,而胰体、胰尾癌肿出现临床症状相对较晚,故早期不易诊断,一旦诊断已属中晚期。

在80年代初Megibow就提出胰腺周围血管侵犯是诊断胰腺癌的可靠CT征像。采用动态CT扫描,可见血管周围的脂肪消失,血管受侵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或血管周围脂肪的模糊,胰头癌最易侵犯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和下腔静脉。胰体、胰尾癌最易侵犯腹腔动脉、脾动脉、脾静脉腹主动脉等,有文献报道直径>3cm的胰腺癌或多或少的侵犯上述血管,从本组结果<3cm的肿块术中未见胰周侵犯占手术患者的19.4%。胰尾有84%以上的胰腺癌主要的胰周动脉和静脉受侵,当门静脉受压移位或被直接侵犯时会导致门静脉闭塞,侧支血管在CT上能很好地显示,肝外性的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胰腺癌最常见转移为肝脏,本组为22.2%出现肝转移,提示在癌肿较大、病程较长而怀疑肝脏转移时,应常规进行肝脏扫描。

胰腺癌肿块在CT上和正常胰腺相比常表现为局部密度降低,此征像提示肿瘤细胞的不成熟性,本组中83.3%CT癌肿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为规则或不规则的强化,这是因为胰腺血供十分丰富,胰腺癌相对胰腺组织是少血供的,肿瘤边缘血供相对丰富些。相反正常胰腺强化明显且密度均匀,肿瘤轮廓、形态显示更清楚。胰头癌CT征像除胰头部肿块外,常伴有胰腺管的阻塞,胰腺管排泄受阻,造成胰腺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发生率为50%~60%,本组为41.7%,CT表现为胰体内的低密度管状或串珠状。同时常伴有胰体、胰尾不同程度的萎缩改变。胰头癌的侵犯、压迫胆总管下端引起胆总管、胆囊、肝总管、肝内胆管扩张,还可直接浸润胆总管壁,或压迫胆总管,引起阻塞性黄疸。胰体、胰尾癌CT主要表现为肿块影,胰体癌也可导致其远端胰腺萎缩和胰腺管扩张,若有胰液外渗可引起假性囊肿形成。CT检查能支持胰腺癌诊断的有:①伴有病变以后的胰管扩张(若能除外结石引起的梗阻,应高度怀疑胰腺癌);②胰腺的萎缩;③胆管扩张特别是伴有胆管的突然中断4]。许多胰腺癌的胰管扩张较光滑或成串珠样改变。虽然胰腺癌在CT表现上有特征性,但在诊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局部密度的变化,还要注意胰腺体积的改变,如果出现体积或胰腺轮廓连续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肿块很小,CT检查尚不能显示,因此还要需要进行CT或B超随访,密切结合临

床病史,才能提高诊断率。

综上所述,CT扫描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方法,螺旋CT动脉增强扫描的应用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并有利于胰腺癌手术可行性的准确评估及提高小胰腺癌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9:464-467.

[2]周城,韦嘉瑚,施发表,等.胰腺癌CT诊断难点的探讨[J].中华放射学,2010,15(12):846-848.

[3]胡振民,吴恩惠.胰腺肿瘤CT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10,(1):15. [4]周康荣主编.腹部CT. 螺旋CT[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