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思维导图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周桂林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心血管内科学是内科学教学的重点。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思维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学习领域中。将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应用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和知识整理,也有利于课堂中锻炼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率,是对临床医学教育的一种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学;思维导图;教学实践

引言

心血管内科属于临床重点科室,根据临床经验分析,在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患者当中,其中有超过60%以上的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心血管内科所接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等,该类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节奏的加快,这种疾病越来越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而对于心血管内科的教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血管内科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式十分重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海量知识,并梳理整合各知识点间联系的教学工具,适用于各年龄阶段各专业的学生,值得在课堂上推广。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且使用的场合还可以更广。本文就思维导图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概述。

1思维导图核心及其作用分析

所谓的思维导图主要是指利用网格化图表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表征,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与相互关系脉络,最终达到辅助思考学习的根木目的。在思维导图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其核心要求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容的全面性。思维导图要涵盖全面的思维节点与逻辑关系,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复杂的内容关系中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才能够做到全周期的课堂贡献;第二,逻辑关系的准确性。思维导图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对应,更应该是思想的一种延伸,在保障其全面性的同时还应该在逻辑关系准确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内容拓展。在此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逻辑关系划定的准确,否则容易形成其引导错误,甚至是方向性困境的出现;第三,复杂关系的表征性。在逻辑关系的确定过程中要注意复杂关系的呈现。从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到简单的线性关系是可以通过教学语言等方式予以替代的,故而强调复杂关系的表征才能够切实发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应用思维导图参与到教学体系中来,主要可以达到如下三方面作用:一是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形成更为宏观的学习体系;二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可拓展性与逻辑关系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形成知识脉络,知识脉络之间又形成有效的知识网路,在共同促进的情况下形成强化记忆与灵活应用;三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图文表达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加其对于教材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木目的。

2思维导图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应用效果

2.1锻炼医学生临床思维

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之前,所学习的临床基础课程均是按照疾病的种类分篇和分章节排列的。进入临床医学阶段,虽然“内、外、妇、儿”等各大学科的教材也是按照如此编排,但是授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临床见习课中,医学生面对的将会是各个系统临床表现均有可能出现的“活生生”的病例,而不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的“纸上谈兵”。怎样从一个病例中“去伪存真”,把握重要的诊断要点,做出准确的诊治,需要医学生改变“病种”学习的思维模式,养成优良的临床思维习惯。这也是最近几年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思维导图作为练习临床思维的辅助工具,可以清楚地呈现出思维过程。以“高血压”为中心主题的见习课授课方式为例,第一级子主题包括“是不是高血压、是原发还是继发、严重性、治疗原则”。这些子主题体现的就是临床思维,也即是当临床医生在遇到“高血压”的疑似病例时的诊治过程,而这个过程显然和教材里面编排的从“定义、病因、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顺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体现了临床思维的“高血压”的知识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应用不同色彩、图片、线条的方式清晰且直观地呈现出来,更容易提起医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图片式非线性的知识网络图,潜移默化地让一名只是机械学习的“医学生”过渡成一名具有临床思维的“医生”。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放映模式深入讲授每一个子主题的内容,同时将教材中的内容根据需要分别在各个子主题中讲述。例如在讲授“是不是高血压”子主题中,教师将教科书中“定义”和“分级”融入该主题中,对“血压测量要求”这一难点提示红色加框突出,清晰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及体系结构,不被教材所困,不需要生搬硬套教材中的每一项内容,轻松地实现教案的要求。

2.2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见习课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述后,接着会让医学生到见习医院针对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疑似病例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整理,并做出初步诊断,形成对疾病的感性认识;随后教师针对病例做进一步深入的讲评,做出明确的诊断和讲解治疗原则。在此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在听,即所谓的“一言堂”模式。在利用思维导图讲授的过程中,教与学更多表现为一种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医学生分组对病例进行病例整理,在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原则的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集体讨论和发表观点。教师仅作为病案的提供者、问题的创设者和讨论进程的引导者。思维导图作为协作工具此时发挥了其有序整理的作用。医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中子主题的顺序对每一个关键点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而不是漫无边际地、随意地发表自己观点,以此得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也再一次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路,加深了其对知识结构化的认识和提高了记忆效率。

2.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对心血管内科教材内容的重现整理,形成一个不同颜色、线条、图片,而且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能清晰直观呈现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树”。这不仅帮助教师保持课堂中讲述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让这个知识结构图在学生大脑中牢牢生根,使其了解不同知识点在结构图中所处位置,需要知识再现时可以随时准确地提取出来出来,清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显著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减轻课后复习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学生的焦虑。以“高血压”为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是不是高血压、是继发还是原发、严重性、治疗原则”四个不同颜色板块按临床思维方式组织知识结构,每个板块如大树茎干、枝条般,再应用不同粗细线条层层细分,重点和难点分别使用不同颜色加框的方式突出,对前后的知识点虚线进行联系,清楚直观,极大改进了医学生记忆的效率,也利于课后的总结和温习。

3结束语

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案呈现方式和课堂知识整理工具,能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当然,思维导图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教师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闫瑞芹 贾小莹 王燕燕等.思维导图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8(03)

[2] 张波涛 敖华英.思维导图在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 育,2018(08)

[3] 郭卫珍 袁萍 刘晴等.思维导图在国内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中应用的Meta分 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