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3

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刘艳

(电白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广东电白 525400)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伴随着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剖宫产择期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中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较高,可避免患者二次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疗效;安全性

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是成年女性群体常见疾病。女性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产生变化,如孕妇患有子宫肌瘤,在该时期受孕激素影响,子宫肌瘤增大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剖宫期间能否摘除子宫肌瘤也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大重点。部分学者认为,在剖宫期间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可能降低子宫收缩力,致使产妇术中出血量增加,可能威胁产妇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成熟,剖宫产同期能否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再次成为讨论热点。本研究特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伴随着子宫肌瘤患者分别对其采取不同治疗手段,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伴随着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9.5±2.7)岁,肌瘤直径3.0~8.2cm,平均直径(5.6±0.56)cm;其中28例为初产妇,22例为经产妇;27例为单发子宫肌瘤,23例为多发子宫肌瘤;16例为肌壁间肌瘤,19例为黏膜下肌瘤,15例为浆膜下肌瘤;观察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0.1±2.8)岁,肌瘤直径3.2~8.1cm,平均直径(5.7±0.57)cm;其中26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25例为单发子宫肌瘤,25例为多发子宫肌瘤;17例为肌壁间肌瘤,17例为黏膜下肌瘤,16例为浆膜下肌瘤;两组患者年龄、肌瘤直径、孕次、肌瘤类型等一般资料相近无较大差异,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产前检查,均确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均为单胎;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排除恶性肿瘤、妇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肝肾脏器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手术禁忌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剖宫产手术,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实施麻醉,患者保持平卧位姿势;在手术区域做好消毒、备皮准备,摆放铺巾;于患者耻骨联合上方2横指位置将皮肤、脂肪垫逐层切开,使用皮钩将脂肪层钝性拉开,充分暴露腹直肌前鞘,将其横行切开;使用止血钳将腹直肌暴露腹膜从正中分开,将腹膜撕开使子宫下段充分暴露;于患者子宫膀胱返折腹膜下方1.5cm左右处将腹膜切开,使膀胱间隙和子宫下段钝性分离;向上拉提将耻骨拉至膀胱子宫下段间隙处,再牵拉膀胱至足端;切开子宫下段肌层后再撕开10cm左右,将羊膜囊刺破洗净羊水,使胎儿娩出。将宫缩素注射至患者宫体,通过希氏法使胎膜和胎盘娩出,使用纱布卷对患者宫腔进行清理,子宫肌层使用连续锁边法进行缝合,加固使用平行褥式包埋法,采取同号线对腹膜进行连续折返缝合,对腹部逐层进行关闭。观察组患者剖宫产手术方式同上,再增加子宫肌瘤切除术,借助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数目、位置进行确定;将止血带放置在子宫下段,如患者肌瘤数量少,直径较小时,将止血带放置在浆膜下,如患者肌瘤切除方便时,可不使用止血带;切入点确定后,采取肌注方式将20U宫缩素注入患者肌瘤基底处,子宫峡部使用止血带将其扎紧;采取横切口对子宫前后壁下部肌瘤进行处理,采取纵切口对上部肌瘤进行处理,肌瘤牵拉可使用组织钳,完全切除肌瘤后,将可吸收线用8 字缝合或连续缝合方式将瘤腔和腹部逐层关闭。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P<0.05),术中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围术期指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x±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恶露持续时间(d)

住院时间(d)

新生儿Apgar评分(分)

观察组

50

62.35±8.27

129.64±6.42

30.52±2.98

5.97±1.13

9.47±0.25

对照组

50

46.37±5.84

128.46±4.69

29.58±3.58

5.84±1.04

9.52±0.27

t

-

11.1610

1.0495

1.4270

0.3117

0.9608

p

-

0.0000

0.2965

0.1568

0.7559

0.3390

2.2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并发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术后并发症对比[n.(%)]

组别

例数

产褥病

切口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0

3(6.00)

3(6.00)

6(12.00)

对照组

50

2(4.00)

3(6.00)

5(10.00)

-

0.4211

0.4211

0.2043

p

-

0.5164

0.5164

0.6512

3讨论

作为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发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特征,因此,易出现漏诊情况,但对患者生命安全并无较大影响。但患者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宫肌瘤生长速度相应加快,如直径过大在患者分娩后会增加胎盘附着面,影响子宫收缩,甚至可能增加出血量,加大手术风险。据相关资料统计[2],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妊娠伴随子宫肌瘤患者达到0.3 %~7.2%,在妊娠女性中占0.3%~0.5%。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妊娠伴随着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结果显示,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时间比单一的剖宫产手术时间更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P>0.05)。如剖宫产时对肌瘤不进行处理,产妇和家属对肌瘤发展较为担心,虽分娩后肌瘤不会再快速生长,但仍然存在,后期如病情恶化,仍需再次进行手术。而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将子宫肌瘤切除,可彻底阻止肌瘤生长恶化。如患者肌瘤为单发,90%以上患者可避免复发,如患者肌瘤为多发,50%以上患者可避免复发,降低子宫切除率,同时,也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创伤,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负面情绪[3]

在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前,临床医生应使用超声对患者肌瘤数量、直径、位置、胎盘部位和方位进行详细了解,并对血常规和血液进行常规检查,准备好宫缩素、血浆及新生儿急救准备。多和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讲解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肌瘤进行剔除,术后仍可能出现复发情况。而在手术过程中,应先保证母婴安全,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胎儿娩出后进行子宫肌瘤切除,尽可能保护患者子宫完整度和生育功能。通过超声对肌瘤情况进行严查,确认子宫切口周围处是否存在肌瘤,选择既适合剖宫产又适合切除肌瘤处作切口。需注意部分患者因子宫肌瘤位置处于子宫下段前壁,可能出现胎位异常、胎先露高浮情况,影响子宫肌层弹性,加大新生儿分娩难度

[4~5]。因此,在麻醉时,应尽量使其松弛,手术过程中,可向上剪开两侧弧形,并将切口撕拉到足够大,扩大胎儿娩出空间,助手在胎儿娩出前,应做好宫底部固定工作,和临床医生配合好,防止胎儿先露、胎位转动或胎高浮情况。如肌瘤过大,还需对理清界限后,再对其进行剥离,切除后,应对观察患者创面和子宫收缩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再对切口进行缝合,后给予防粘连剂,促宫缩及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好,安全性较高,可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创伤,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和心理负面情绪,临床可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佳.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7,9(8):50-52,56.

[2] 余水兰,汪文雁,杨芳平等.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9):43-44,47.

[3] 范霞.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6):2030-2031.

[4] 王新力,朱艳,龚英英等.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18,42(9):1099-1101.

[5] 刘凤芝.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0):3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