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 5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化肝煎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 52例

王博

北京市市昌平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102200

【摘要】 目的:观察化肝煎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化肝煎配方颗粒。治疗8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42%,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的主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肝煎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临床治愈率高。

【关键词】化肝煎;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约为3%-9%,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2]。本病属中医属“反胃”、“嘈杂”等范畴,肝胃郁热证是该病最常见证型[3]。本人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内科学》[4]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制定。收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且中医辨证属肝胃郁热型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男23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5±14.83)岁,平均病程(7.01±2.28)年。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4.45±13.57)岁,平均病程(7.25±2.16)年。两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差异,P>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以《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5]为诊断依据。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符合肝胃郁热证。

1.3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符合上述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及西医诊断标准;③4周内未服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④签署知情同意术。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悦康药业,国药准字H20056577)20mg, 1/日、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5mg 口服 3/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化肝煎加减配方颗粒(青皮12g、陈皮9g、枳壳9g、浙贝母10g、泽泻15g、白芍12g、丹皮10g、黄连9g、吴茱萸3g,北京康仁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剂分两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疗效标准:疗效指数≥90 %为治愈,60 %≤疗效指数<90 %为显效,30 %≤疗效指数<60 %为有效,疗效指数<30 %为无效[6]

1.5.2 主要症状疗效标准 按照烧心、反酸、胃痛或胸骨后灼痛4个主症积分分别为0,2,4,6。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2

7(13.46)

11(21.15)

21(40.38)

13(25.0)

75.0

观察组

52

11(21.15)

19(36.54)

14(26.92)

8(15.38)

84.6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后观察组烧心、反酸、胃痛及胸骨后疼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主症积分比较(`X±s)

组别

例数

烧心

反酸

胃痛或胸骨后疼痛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2

3.36±1.59

0.53±0.43*#

3.63±1.35

0.53±0.48*#

2.48±0.86

0.74±0.81*#

对照组

52

3.55±1.42

0.98±0.77#

3.54±1.51

1.71±1.26#

2.51±0.79

1.01±0.58#

注:同一时间内与对照组比较,*P<0.05;同一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甚至导致恶变[7]。目前西药治疗该病主要以中和胃液、抑制胃酸、提高食管和胃平滑肌动力、保护胃黏膜为法,疗程长,易反复,疗效欠佳。本病属中医属“反胃”、“嘈杂,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治疗上多以疏肝和胃、降逆解郁、通利导滞为法。

化肝煎出自《景岳全书》,方由青皮、陈皮、栀子、土贝母、泽泻、芍药、牡丹皮七味药物组成。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和胃,芍药养血柔肝,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泽泻泻热化湿,土贝母清热散结。诸药配伍温中有清,升中有降,共奏疏肝解郁、清胃和中、醒脾之功,能从根本上解除发病因素,减少复发,对于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化肝煎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临床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26.

[2]冯小艳.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4.

[3]王万卷,宗湘裕等,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河北中

医.2014:07:996-997.

[4]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585-1865.

[5]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年)[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 222.

[6]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6-368.

[7]朱海燕,金小晶.温通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 2) :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