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我院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特点研究 ;

李锋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650204

摘要:目的:统计分析2018年我院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特点。方法:搜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62例老年患者,整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结果: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为抗菌药物滥用及不合理应用,其发生率和其他各类药物相比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老年过量注射或者口服中成药物和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相比明显偏高,差异对比显著P<0.05.结论:抗菌药物和过量用药是导致老年人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提高患者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管理,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合理配药用药,以能够降低老年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老年人;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且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卫生、医疗等保障建设层面越来越凸显。截止到2017年,老年人大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 ,再加上老年人群身体质、机能下降严重,所以属于各类疾病的高发人群。比如像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肾脏器质损坏等。总体来看,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更加侧重和倾向于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由于应用药物较多,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身患多类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故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相对于青壮年患者而言,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特殊性,更加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研究还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加敏感。鉴于此,本次结合既往研究成果,重点围绕着近期我院实际,专门选取相关病例,做进一步探究归纳。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次专门统计了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接收6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作为此次专题探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于病理分析,做进一步回顾性评估。本组62例,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入院接受检查中发现有26例体位性低血压、16例精神症状、9例耳毒性、7例尿潴留、4例肝肾功能损害。

方法

如上所述,主要针对本组62例老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特点,剖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予以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个体实际,分别制定相应的用药干预。

统计学处理

本文统计数据以SPSS21.0处理软件来进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下述表1统计呈现的是本组62例老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分类。从中可以清楚看到,抗菌类药物的滥用、不合理使用,是造成老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因,占比接近70%,显著高于其他各类老年药物,差异显著(P〈0.01);此外,老年患者过量注射或者口服中成药物,则属于引起不良反应第二原因,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类药物(P〈0.05)。

表1 引起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构成例次

( n , % )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报告例次/n

构成比/%

抗菌类药物

43

69.35a

抗病毒类药物

1

1.61

调节免疫功能类药物

3

4.84

皮肤科用药

2

3.23

非甾体抗炎类药物

1

1.61

消化系统用药

3

4.84

血液系统用药

1

1.61

注射或口服中成药

6

9.68b

其他类

2

3.23

注:与其他类药物比较,aP〈0.01 ;与其他类药物比较,bP〈0.05 。

3 讨论

本研究中专门选取了期间收治的老年药品不良反应62例,通过简单而又针对性的回顾归纳、数据统计,并结合不良反应特点,对于老年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可大体概况为三方面。其一,药动力学改变。该方面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各项机能水平。具体来看,由于老年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比较明显,所以也就相应的减少了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在这种情形下,体内血液含有的游离型药物的含量则会持续增加,最终很容易增强药物效应、引起不良反应。此外,老年患者很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血流量减少等,且酶活性降低,同样会使得药物代谢速度大幅降低。其二,合并用药的情况。简言之,就是老年患者本身就体弱多病,合并多类疾病,故而需要服用多种疾病控制药物。当然,合并用药临床也可称为是组合疗法,这也是很多医生所提倡的,且效果也比较突出。但是,在给予患者联合用药的时候,一旦疏忽对各类药物彼此间的禁忌和作用等规定,同样会产生不利局面。常见的就是各类降压药、镇痛药、利尿药等,无疑会增大不良反应几率。其三,各类“补药”的滥用。有不少老年患者,喜欢使用一些抗衰老药物和滋补药物。从原理上讲,的确可行,因为老年患者需要营养支持,并且还可加快代谢和改善免疫功能。但是,对于所服用各类中西药物同样需要严格控制。比如,本院收治的不少患者,过量服用维生素E ,不仅未达到上述效果,反而免疫下降,并间歇性出现重度恶心、呕吐等。此外,大量服用维生素C, 更会对日常饮食中含有的维生素12造成破坏,不但未起到保护和改善效果,反而加重破坏力度。

综上,临床用药干预并强化监测控制很关键。医护人员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用药规范。此外,患者治疗期间,应全面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器官功能有无障碍等,最大限度确保医生开药的合理性。再者,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过于看重的抗衰老、保健、美肤等药物,一定要严格控制,并且要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遵从医嘱的重要性。最后,包括用药时间、疗程期限、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等,一定要将注意、防范事项清楚传达给患者或家属。对于一些重病患者,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药物试验、细菌培养,且不可随意更换抗生素。因为既往很多此类病例,由于更换抗生素,大概率会造成二重感染。

参考文献

[1]刘艳.关注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1):51-54.

[2]石亮.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3):59-60.

[3]刘俊丽.老年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8,(48):292.

[4]刘伟莉.老年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用药安全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8,16(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