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教育经验交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3
/ 2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留守学生的管理在于“四难”。
(1) 溺爱放纵,教育难。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二次。在家时,给予“100份”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是,当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在校时,学校相对于学生的家,有规、有矩、有张、有驰、有度,与家长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教师教育难。
(2)缺乏管护,安全难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学校、教师、家长感到压力大,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孩子受到伤害的悲剧。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普遍问题。
(3)隔代管教,监护难
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而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在孩子们心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我吃的,很难认同爷爷、奶奶,而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孩子非法打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孩子,还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故事。
(4)管理脱节,磨合难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各个环节。
磨合难一:隔代沟通难。外出打工的家长,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与学校缺少配合,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遇上急事,也是束手无策。在家看护的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子孙一般只起着吃饱穿暖的作用。至于在校学习是否用心,作业是否完成,在外是否打架,因他们能力、精力和责任心等原因,根本管不了,这就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家庭教育成了真空地带,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磨合难二:家庭期望值高,学生成长难。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致使本来课业负担已很沉重的留守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工作难。
磨合难三:社会关爱不够。关于留守孩子的问题,电视很少进行教育报道,报纸没有专栏,节假日期间留守孩子或沉溺网吧,电子游戏室或光顾麻将室或封闭在家,或行迹街头,这样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心智健康发展。
磨合难四: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一般教学点一人一班,语、数、品、自、体、音、美一人统上,教学任务重,造成老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都是捉襟见肘,根本无力为留守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孩”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通过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留守学生的管理在于“四难”。
(1) 溺爱放纵,教育难。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爱的满足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二次。在家时,给予“100份”的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是溺爱放纵。有些外出务工者在长期的打工生涯中慢慢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如有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是,当家长外出打工,孩子在校时,学校相对于学生的家,有规、有矩、有张、有驰、有度,与家长溺爱,发生强烈的碰撞,以致教师教育难。

(2)缺乏管护,安全难
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造成学校与家庭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学校、教师、家长感到压力大,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孩子受到伤害的悲剧。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普遍问题。
(3)隔代管教,监护难
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临时监护,而大多数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在孩子们心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我吃的,很难认同爷爷、奶奶,而这样隔代管教、监护工作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端溺爱,一是极端粗暴。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小辈往往过于溺爱放纵,小孩要钱给钱,要吃给吃,每天上学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约束的留守孩子特别顽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现在他们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又要处理家庭琐事,身心极度疲惫,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对留守孩子非法打骂。这样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孩子,还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故事。
(4)管理脱节,磨合难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各个环节。
磨合难一:隔代沟通难。外出打工的家长,他们工作地点经常变更,居无定所,与学校缺少配合,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学生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困难。不要说平时,遇上急事,也是束手无策。在家看护的爷爷、奶奶年纪大,对子孙一般只起着吃饱穿暖的作用。至于在校学习是否用心,作业是否完成,在外是否打架,因他们能力、精力和责任心等原因,根本管不了,这就造成了留守孩子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无人管的恶性循环,家庭教育成了真空地带,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磨合难二:家庭期望值高,学生成长难。有的打工家长,思想狭窄,教育水平低下,只是一味地强调,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在外务工供养孩子生活、学习,对孩子一味地强调考试分数。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还是不行的,要求高,致使本来课业负担已很沉重的留守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工作难。
磨合难三:社会关爱不够。关于留守孩子的问题,电视很少进行教育报道,报纸没有专栏,节假日期间留守孩子或沉溺网吧,电子游戏室或光顾麻将室或封闭在家,或行迹街头,这样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心智健康发展。
磨合难四:学校管理留守孩子力不从心。教师编制紧,一般教学点一人一班,语、数、品、自、体、音、美一人统上,教学任务重,造成老师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单调,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都是捉襟见肘,根本无力为留守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在深入了解了影响这些“留守孩”的表现和原因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