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4
/ 2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论文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价值观念,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互联网红色主流方向、构建全社会网络导向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对策。
  
  一、政治价值观的涵义
  
  政治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是表示政治主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指的是政治客体对政治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包括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在内的“政治人”即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需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政治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现象等所具有意义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是指“对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对现实和理想的基本评价与价值取向”。他们的政治价值观的科学与否关系到高校稳定、人才培养和祖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基于此,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养一直给予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5月4日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要引导青年学生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
  
  二、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与互联网在我国大学生中迅速普及。“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网民中学生比重很大,达1/3强(36,7%),绝对数量接近6000万。”2005年7月21日的《东方早报》中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10小时以上,经常上网的人次达到30万,高校上网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10%增长到了现在的95%以上。”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其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主要影响有:
  
  (一)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 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度和政治关注度对政治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认知是一个人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互联网普及以前,国内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课外活动、电视、报纸等传统途径获取政治相关知识与信息,这通常会导致学生难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或获取到的信息过于零散、片面等问题。相对于传统途径而言,网络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廉价性、公开性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综合类网站中,政治新闻在网页中的位置最靠前,最吸引浏览者的眼球。同时,政治新闻的内容比较丰富,形式比较新颖。除了对国家最新政策的解读和答疑外,网站还会定期邀请相关政府部门的发言人做客聊天室,现场与广大网民互动。这都为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的认知和关注程度提供了便利条件。
  2 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理解度和政治认同度大学生能否认识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能否充分理解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其树立科学的政治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如今,国家只要有新政策出台,都会在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并附以官方解读。这种迅速、准确的信息传播,可以在最大范围使人们达成对新政策的共识。此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近年先后建设政府网站,通过宣传本单位工作职能,解读政策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争取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6月4日,教育部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新浪网对两个小时的会议进行了全程文字更新,会上所有发言都实时在网上发布。大学生是这些网站的主要浏览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我国当前政治、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3 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在互联网上,绝大部分资源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青年人爱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网上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斥,老师的批评,无论你学习好坏得到的资源是相同的,受到的待遇是无差别的。这种平等交互方式为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官方网站中,评价与意见类栏目逐渐增多。“无可否认,在网络时代,网络中的民主力量提供了大学生直接接受、参与事务的可能性”。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民主参政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培养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是有效的促进。
  
  (二)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 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弱化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为英美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侵袭创造了条件。部分大学生被互联网上的负面言论所迷惑,加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肤浅、模糊,导致他们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和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显得摇摆不定,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甚至走向认同和依赖。
  2 导致了政治意识的极端民主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是大学生对政治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理论及期望的总和。大学生群体接受新思想较快,对于民主政治和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但是如果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则可能走向极端。网络在传播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不断鼓吹个人主义行为,它利用部分青年学生渴望发表个人政治见解这一心理,诱导其在网上开展有悖于道德规范甚至违法的活动,极大纵容了个人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国家的政治安全。3 导致了政治评价标准的模糊化政治评价是政治主体根据特定标准,对政治决策及其执行过程做出的价值判断。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政治评价标准是我们党统一思想、加强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与互联网的普及,政府对信息的垄断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寻求政治支持。同时,网络的开放包容,又使得不同类别的政治文化充斥其中。对于政治敏锐力不强的青年学生而言,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与政治信息无疑增加他们判断的难度,甚至因此而带来其政治评价标准的模糊。

  
  三、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面对互联网对我国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带来的机遇和冲击,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互联网上的红色主流方向。构建全社会的网络导向保障体系
  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当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而中文信息尚不足1%”,但另一方面我国多数大学生主要浏览中文网页。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巩固互联网阵地,争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主动权。
  要坚持网上的红色主流方向,就必须构建大范围的网络导向保障体系,形成全社会的合力。首先要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导向保障小组,由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保障小组主要负责建设维护本单位的红色网站,扩大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其次,全国各高校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成立学校、学院(系)二级网络导向保障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校级小组组长,各学院(系)党委副书记任院级小组组长。校级小组负责建设维护学校的红色网站,把握本校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动向,院(系)级小组负责在本院(系)学生中宣传推广红色网站,把握本院(系)学生的网络行为与动向。最后,在新浪、搜狐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网站所属单位设立网络导向保障小组,确保网站新闻的主流导向。
  
  (二)以“高点击率、大吸引力、强渗透力”为基本目标。坚持“三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直接灌输与全面渗透相结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专题网站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却流于形式。根据建设单位的不同,这些校内网站可大体分为四类: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和学生自发筹建。前三类网站多数点击率低,对学生的吸引力小,不少网站的月点击率甚至只是个位数。学生自发筹建的网站大部分都弥补了前面所提到的缺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这类网站多缺乏学校的正确导向,渗透力不强,难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内容甚至会误导学生成长。
  坚持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是把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搬”到网上,使学生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教育。坚持直接灌输与全面渗透相结合,主要是指高校既要建设主题鲜明的红色网站直接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更要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凸显的主要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关注的话题之中。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育人、引导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要建设学生成长、学生资助、学生就业等系列网站,通过网络切实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在互联网上开设导师和辅导员的QQ群、博客圈,开设“有问必答”网上专栏,使学生与教师在网上充分互动交流,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加强互联网管理制度建设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分保障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开辟了交往的无限可能性,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方式,但也产生了相当棘手的社会问题。软件盗版的猖獗,色情信息的泛滥,隐私权危机,形形色色的“黑客”每一天都在影响着当今的大学生。网络中没有人来约束你的道德甚至行为,具有接近“绝对自由”的权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极端民主化、自由化正是源于这个客观现实。在任何国家,互联网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在美国,1996年6月国会就通过了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正当传播行为法案》,随后又于1998年10月通过了《儿童上网保护法》。值得欣慰的是,我国也在不断加快推进网络立法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法》已经成为了2006年“两会”的重点提案之一。
  在网络立法的同时,各高校还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联合制订《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在校园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努力倡导青年学生文明上网,在网上文明交往,文明评论,做到网络中的自律和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