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单纯屈曲型压缩骨折的康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02
/ 1

卢爱兰

  胸腰椎单纯屈曲型压缩骨折经非手术整复以后常需绝对卧床3个月,待骨折临床愈合后才能下地活动,否则可能再压缩。本科自1993~1996年共收治该类患者25例,经非手术整复后7~10 d,使用S-3型便携式腰椎牵引固定器(腰牵器),就可以下地活动,并未见有再压缩情况。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7~56岁。骨折部位在T11、122例,T125例,T12~L110例,L17例,L1、21例。入院时病程1 d 15例,2 d 6例,5 d 3例,11 d 1例。
1.2 康复措施 ①持续过伸体位牵引加手法整复:患者入院以后仰卧于硬板床上,并以压缩椎体为中心胸腰部垫枕,高度为10~20 cm。开始1~3 d除了保持这一体位外,医生可将双手分别置于胸骨柄和耻骨联合处,加适当的突发力量快速往下按压几下,每天1~2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维持过伸体位。②腰牵器的使用:患者经过7~10 d持续过伸体位牵引以后,疼痛缓解,拍片示压缩椎体基本达到生理高度,此时则可携带腰牵器下床活动。使用腰牵器时先转动手柄使胸带和骨盆带合拢,滑动胸带和骨盆带之弧形片,使双侧牵引杆置于腋中线,嘱患者仰卧位挺腰,将腰牵器围于腰部、胸带和骨盆带分别捆扎于胸肋缘和髂背部,在患者尚感舒适的情况下尽量扣紧4根皮带,再反向转动手柄,使胸带和骨盆带最大限度分离,然后起坐,再将一皮带(或帆布腰带、绷带等)于腰后通过双侧牵引杆返折于腰后扣紧,使帆布腰带托住伤椎后方,推伤椎向前呈整复位。必要时可于伤椎后腰带前垫一毛巾垫,则可以加大向前推力。在佩带腰牵器过程中,患者必须保持挺腰姿势。卧位解除腰牵器时的步骤相反。③腰背肌肌力练习:患者入院后经处理,疼痛缓解,即可以进行腰背肌肌力练习。早期可以在腰部垫枕的基础上进行五点桥式运动,随着疼痛的减轻及腰背肌力量的加强,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及难度,比如增加高度,增加次数,或改用三点、四点桥式运动等,同时还要进行脊柱周围其它肌肉的肌力训练,以防脊柱周围肌肉的废用性萎缩。
1.3 评价标准 根据X线片测量伤椎达到生理高度为痊愈;有恢复而未达生理高度为好转;未改变为未愈。
2 结果
  25例患者中痊愈24例;好转1例,该例为病程11 d才入院治疗。
3 讨论
  胸腰椎单纯屈曲型压缩骨折时前纵韧带发生皱缩。通过过伸体位牵引,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韧带附着的椎体前部及椎间盘有可能复位,加之反复使用突发的力量向上按压,可加速复位。以往采用悬吊一次性快速过伸复位后进行腰背肌锻炼的患者,在1周内仅有不同程度的复位,达到生理高度的很少,而4周后压缩的椎体无明显改变,这说明压缩的椎体要通过反复多次过伸展体位牵引才能逐渐达到完全复位。持续过伸体位牵引主要是加强了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的张力,使压缩的椎体逐渐张开直达生理高度。
  腰牵器的使用,使患者既能保持持续过伸体位牵引,又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本组病例一般于入院后7~10 d下床活动,克服了因长期卧床而带来的诸如腰背肌挛缩、小关节僵硬或褥疮等种种不良后果,更能使患者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整体机能,早日达到生活自理,减轻陪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早期进行腰背肌肌力训练可使脊柱进一步过伸,改善局部循环,防止骨质疏松,避免伤椎再出现楔形改变,预防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慢性腰痛等后遗症。增强腰背肌力量。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等。
  S-3型便携式腰椎牵引器除了能使胸腰椎骨折患者提前下地活动外,还可以用于其它腰痛、坐骨神经痛的腰部牵引,克服了传统卧床骨盆牵引的不便,于卧、坐、立位及行走时均可使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S-3型便携式腰椎牵引器由本科施仁照副主任医师发明并申请专利,专利号:892137991)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kangfu/20090913/2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