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4

中国银行业入世为期5年的保护期截至2006年12月11日结束。为了全面履行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并对全面开放后的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管理,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11月28日,又公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了外资银行在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含人民币业务)的条件、申请程序和审批时限等。该《条例》于2006年12月11日正式施行。《条例》的颁布及施行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阶段。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带动并刺激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改善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也将带来挑战。这里我们将从结构、行为、绩效以及监管几个方面探讨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各种影响。
  
  一、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短期分析
  世界银行的贝克(Thorsten Beck)、德米居斯孔特(Asli Demirguc-Kunt)和莱文(ROSS Levine,1999)利用1990年以来的137个国家的有关数据,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市场集中度的影响。他们将这些国家按人均收入分为高、中高、中低、低四类,首先用CR3指标(最大的三家银行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考察了东道国原有的市场集中度,结果是低收入国家集中度达到近95%,而中高和高收入国家各约69%;然后考察了外资银行进入后东道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结果显示:在中低和低收入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后所占资产份额分别高达22%和35%,而在中高和高收入国家仅获得不到7%的份额,在机构数量方面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说明,对于银行体系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外资银行对原有市场格局的冲击相对较小,而对于银行业发展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对原先高度垄断的银行业冲击较大。
  参考这一结论研究中国银行业,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作为最大也是迄今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性,一是中国的金融市场很大,在GDP年均10%左右高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每年约有15%左右的贷款增长,而且利率条件优惠,这样的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也使得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对外资有更大的接纳能力,换句话说,中国银行业对外资的接纳是客观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承受;二是中国的银行业机构通过加快改革和完善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先后通过国家注资的形式剥离不良资产,提高了资产质量,通过股份制改革,提高了管理水平,盈利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目前农行的注资和股份制改革也已经提上了日程。所以就目前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仍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地域优势和政策背景。随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的加深和政策的不断透明化,银行企业就只能通过提高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在平等竞争中战胜对手。
  因此,我们预计短期内,由于在华外资银行的总体市场份额仍然较小,《条例》实施后又面临加紧改制、调整机构的迫切任务,外资银行的发展尚不能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产生剧烈冲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不会发生明显改变。
  2、长期分析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是过去国家行政支持以及严格的金融管制形成的,而并非竞争的结果,因此不能保证银行业效率提高。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引进适度市场竞争是促进银行业效率提高的必要步骤。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可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并将这一竞争提高到国际化水平。
  2006年,国际著名金融杂志《银行家》按照一级资本标准评选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以花旗集团为首的世界六大金融集团占据了前六名,其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六大金融集团中,花旗集团、汇丰控股、美洲银行和摩根大通四家银行的一级资本大于700亿美元,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的一级资本在600亿美元以上_。中资银行中进入到前1000名的银行由2005年的19家增加到了25家,其中排名最靠前的是建设银行,位居11位。
  但整体来说,中资银行与国际著名银行集团相比,无论在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创新能力,还是在产品供给、服务水平、盈利水平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央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动用外汇储备注资数百亿美元,但股改并不能解决中国银行业的所有问题。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非朝夕之功,建行、工行和中行通过股份制改造提高了排名,并不就意味着它们经营能力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根本上是要使国有商业银行走上市场化的道路,通过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真正把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现代商业银行。
  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释放出来,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其经营效益、资产规模都会得到很大提高,会越来越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市场力量,从而有助于打破中国银行业市场多年以来形成的高度垄断局面,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行业的竞争程度,促使国内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盈利水平,保持和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和银行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程度将加深,甚至会出现控股、兼并重组中资银行的可能;中资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也会通过合并兼并等方式进行重组,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剥离不良资产,其市场份额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通过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管理,其市场竞争能力将得到提高。因此,长远来看,未来中国银行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在各种市场力量作用下动态演化的过程,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或降低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不是过去由于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其结果将是市场效率的提高。未来银行业的反垄断,将集中在大银行竞争行为的规制上。
  
  二、对中国银行业行为的影响
  
  银行行为是指银行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为的总称。银行行为包括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以下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国内银行行为的影响。
  1、对银行业价格行为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银行业价格行为是指银行通过价格手段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与方法,也即银行的定价行为。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价格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
  价格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商业银行的价 格竞争也同样重要。合理的产品定价可以反映银行业的真实成本和具体各类业务的风险状况,可以帮助银行在同业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由市场定价、以价格反映风险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目标。目前中国银行业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如存贷款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银行业基本的定价原则是以国家央行的基准利率为标准,浮动一定程度来实施。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当前央行已经完全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的上限以及存款利率的下限。汇率方面,中国当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商业银行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浮动程度,但范围很小,实际操作的余地比利率更小。手续费方面,央行规定特定中间业务的费用实行指导价,其他由各商业银行自主收费。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有利于加快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国外成熟的银行业市场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外资银行有着丰富的产品定价方面的经验,从而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推出针对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创新。事实上,这样的创新已经出现了:2006年9月,渣打银行在内地推出了主题存款产品:存款期限为13个月,分为20万美元以上和以下两种利率,5000美元起存,少于20万美元的年利率为4.65%(13个月为5.0375%),高于20万美元的年利率为5.1%(折合13个月为5.525%)。该存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为一种存款,其年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商业银行。而目前,央行对1年期内(包括1年期)的外汇存款利率有具体规定,中外资银行都不能自行决定利率水平,但央行对1年期以上的外汇存款利率则没有明文确定。渣打银行正是针对这一规定推出了13个月存款产品的创新,这一举措被业界称为“非常勇敢的行为”,实际上也反映了外资银行对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的要求。
  虽然这一产品是针对外币存款的,但也充分说明了外资银行在产品定价和金融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国内银行借鉴。2006年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外资银行改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并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和中资银行一样经营人民币零售和批发业务,从而使得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面临同样的人民币产品定价的政策环境。目前,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已经向银监会提交了改制申请,最快在2007年1月就可以获得审批,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相信外资银行相继介入人民币零售和批发市场以后,也会相应地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的产品,从而推动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此外,在中间业务手续费定价方面,《条例》实施以前,中外资银行由于受不同的监管标准要求,在收费定价上差异很大;《条例》实施后,随着定价环境的统一,中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收费方面的价格竞争也会呈现新的局面。
  同时,《条例》实施以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享受国民待遇,要遵循中国现行的监管制度,因此也要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标准经营客户的存贷款,同时,受中国银行业贷存比75%监管标准的制约,外资银行短期内大规模扩张贷款业务的余地有限(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以来,由于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使得存款来源有限,加上贷款业务发展较快,贷存比普遍很高,多在百分之几百以上。而根据有关规定,内地的外资银行从母行划来资金,也不能计入存款项目,而是计入外债)。
  因此,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短期内由于受政策环境的影响,尚不会和中资银行发生激烈的价格竞争,外资银行围绕产品定价特别是人民币利率定价的金融创新将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谁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有效的符合自身实际的金融创新,谁就可能在银行业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利率市场化完成之时,也就是各类银行需要凭借自身实力、自主创新获取竞争地位之时。在这一过程中,中资银行可以享受到外资银行金融创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外溢效应,同时也应该提升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为加速这一进程做出贡献。


  2、对银行业非价格行为的影响
  银行非价格行为是指银行价格行为以外的其他竞争行为,包括差异化服务和兼并收购的市场扩张行为等,其目的在于扩大本银行的服务差异化,扩大市场占有率,构筑进入障碍,获得更多盈利。
  (1)对中国银行业差异化服务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选择,同时也增加了中资银行的发展压力,促使其创新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质量。一般来说,在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市场,产品的差异度也是比较高的;相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则是无差异的。中国的银行业市场是垄断程度比较高的,但产品、服务的差异化程度却相对较低,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各家银行的各类存贷款业务都大致趋同。而外资银行在国外有着丰富的提供各类存贷款产品的经验,在中间业务方面,他们提供的服务更具吸引力。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转制为法人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可以为中国市场的特殊客户特别是高端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如个人理财业务。这样,就会对中资银行的相关业务产生冲击,中资银行面临失去部分高端客户的压力。中资银行在市场压力的驱使下,为了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落后,将会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推出符合自己特色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这样就会促进中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务效率的改进。
  但外资银行的业务优势也并非绝对的,除了在机构网点方面先天不足之外,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本土化,如何把握中国境内客户的特殊性及其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为此,它们做了很多工作,如通过咨询洽谈多种方式熟悉本地市场,也让中国客户熟悉他们的运作方式,招募本地员工并着手培养为管理人才等等,《条例》实施后部分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也是其本土化的重要一步。所以,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业务的影响不会是全方位的,而是局部的,它们会利用自己在金融创新、产品定价等方面的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也会侧重发展那些成本较小而利润很高的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业务、信用证业务以及投资咨询服务等等。同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中国市场,它们也会采取与中资银行合作的途径来发展相关业务,如花旗银行已经确定将联手浦发银行在2008年发行人民币信用卡等等。
  (2)对中国银行业兼并行为的影响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银行间兼并收购行为,大银行兼并小银行,大银行之间强强联合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银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通过兼并收购行为提高了市场效率,并实现了集中度由低到高的转变。
  兼并重组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兼并重组可以促进中国银行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和存贷款份额都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其经营效率、绩效却远低于股份 制银行,因此股份制银行市场份额的扩大将有利于银行业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同时,兼并重组也有利于解决中国银行业巨额不良资产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资产重组和机构重组,目前中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方式是资产重组,通过组建金融资产处理公司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以及以国家注资的方式置换银行不良资产,但资产重组的方式局限于在财政、银行以及企业间消除呆坏账,而且都是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对银行的激励作用有限。而机构重组则可以在处理银行呆坏账的同时,增强了银行的危机意识和发展动力,银行通过合并壮大实力,可以增强规模竞争的优势,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行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全面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加大了中国银行业兼并重组的可能性。外资银行的规模庞大,资产质量良好,技术、管理水平先进,相比中资银行来说优势明显,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以前,其业务范围受到很多限制,其竞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银行业全面开放后,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的放宽,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会充分释放出来,因而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一些规模较小、资产质量差、效率低下的银行将面临经营困难,甚至有破产重组之忧,从而增加了中国银行业兼并行为发生的市场动因。入世后,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强,城市商业银行联合、兼并重组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朗,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这些都将成为推动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内在动力。
  二是外资银行直接参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都将进一步加强,为以后外资控股、收购兼并中资银行准备了条件。2001年,中国放开了外资银行入股中资机构的限制,但需要个案报批,并且单家外资机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15%,所有外资机构投资不得超过20%。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的行为明显增多,据统计,近两年中国银行业吸引的境外战略性投资高达200多亿美元。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已经成为目前国外大型银行金融集团进入中国的首选方式。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实际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第一,外资银行通过参股方式介入中资银行,可以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相对或绝对控股做准备。外资银行要对其董事会和境外投资者负责,就必须保障其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在中国市场获得预期的利润回报,因此,获得管理控制权对外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第二,中资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提高本行的资本金水平,改善单一的股权结构,提高治理效益,并且可以从接触中学习到国际先进银行进行银行管理、跨国投资、混业经营的丰富经验,为实力壮大后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国外银行以及中国金融政策放开后进行多元化经营做出准备;对一些经营困难的银行来说,引进外资进行重组就是为了避免破产。第三,对中国银行业监督机构来说,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增加了其在管理上的复杂程度,但也可以通过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监管水平,增加政策监管的透明度。第四,为了保障国内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利益,监管机构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深度也会有政策限制,2003年开始施行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中,将单家外资机构持股比例限额上调到20%,所有外资机构持股比例限额上调到25%,规定中资银行在上市前的外资持股比例必须低于25%,否则银监会将把其视中外合资银行。2006年11月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外资
200892023483431277801.jpg

200892023483434377802.jpg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0-2005)以及相关银行年报进行计算。花旗银行数据来源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的资料,采用的是其全球统计数据,其在华分行的数据应该低于这一指标。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限额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