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原因的实证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1

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200892221105357877803.jpg

  

上式括号中的数值为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的值,回归系数为标准化后的系数。T、M和S标准化后的系数分别为0.535、-0.451和-0.134。

  表3 方差分析表

  200892221105360977804.jpg

  从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和F值看,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R2的值达到0.86说明所选择的几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是很强的。

  3.模型结果分析。从上述模型分析的结果我们有以下几个结论:

  (1)进出口贸易差额与流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回归方程的系数看,它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与普遍认为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的看法相一致,实证结果证明了贸易顺差是导致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最重要原因。

  (2)现金比率与流动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回归方程的系数看,它是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第二重要因素。关于现金比率与流动性之间关系的内在原因解释可以分为两个。一是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到的现金使用减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二是该指标还包含了我国消费率下降的信息。从居民消费角度分析,M0主要反映了居民的即期购买力,M0/M2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偏好,准货币(M2-M1)是由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构成,(M2-M1)/M2反映了居民的未来消费倾向。[4]M0/M2指标稳步下跌说明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不足,居民储蓄率的增加。由于现金比率指标间接反应了两种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因而从回归系数看它是影响流动性的第二重要因素。

  (3)外商直接投资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不能进入回归方程。因此,国际收支双顺差中的资本项目差额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的影响比较小,不是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显著原因,这与普遍持有的观点不一致。原因可能是FDI的总量增长比较慢,对流动性影响比较小,2006年FDI总量比2000年的总量增加不到一倍,而同期贸易差额增长了6.5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一直较高,而流动性过剩现象只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这也间接印证了FDI不是我国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4)股票市场与流动性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但从回归系数来看这种影响强度相对来说较弱。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当前造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差额、M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股票市场也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与启示:

  第一,由于我国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过剩现象,必须要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反贸易失衡的财政与金融措施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终手段。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吸收过多的流动性是必要的,但只能是过渡性的措施与权宜之计,无法长期持续下去。

  第二,现金比率是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如前所述,现金比率的变化包含了现金需求比例下降与消费率的下降两个因素。现代化支付手段的发展与银行卡的广泛使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另一重要政策措施只能是增加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可以预见随着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随着养老、医疗与住房矛盾的缓解,居民消费率的增加会使得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得以缓解。但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之内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还要依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与反贸易失衡措施。

  第三,前些年股票市场的低迷对流动性的过剩有一定的影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2006年开始升温的股市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第四,经常项目下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国际资本预期人民币升值而通过贸易渠道隐蔽地进入国内。在我国资本项目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应该加强对贸易收支的监管,防止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国内。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六年第四季度[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7.

  [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四年第三季度[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4.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 曹龙骐.货币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