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2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许多研究。本文另辟蹊径,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角度出发,通过对银行体系在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的情况进行考察,得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问题。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2004年以后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明显展露出来的。文章系统考察了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作用:分业经营体制下存差规模快速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出现;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liquidity of commercial bank arouses wid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From other point of view, basing on the income and cost, by analyzing amount of excess deposit reserve in central bank and trade-off within bank market, this paper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 is now still facing with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liquidity which appears obviously from the year of 2004.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xcessive liquidity of commercial bank, they are gap of deposit to loan swift expanding, continuing surplus of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speeding velocity of currenc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 excessive liquidity;cause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由于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流动性是必要的。对混业经营体制或银行系统在一国经济发展资金融通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只要达到监管标准,保持多大程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策略的选择。但对分业经营体制和资金融通以商业银行为绝对主体的我国来说,流动性过多显然对商业银行本身和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流动性过剩在削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货币政策传导效果。[1]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对其成因的考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判断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指标
  
  目前,社会上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较多,但对为什么就一定判定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部分观点从感性出发,没有从量化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另外虽有人从量化角度出发,但分析对象却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没有直接关联或关联性不强。主要以下面几种观点为代表:一种观点从货币供给角度出发,认为货币供给较多,导致社会资金面宽松,经济运行有通货膨胀压力,而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又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因此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多;一种观点从存差角度出发,认为近年来存差规模不断扩大,论证商业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一种观点从投资增长角度出发,认为近期来我国投资增长过快,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过于充足;还有一种观点从商业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出发,认为商业银行短期负债增多,长期负债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却相对增多,从资产、负债期限角度来论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强弱。这些观点或是从推理的角度推测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或是没有考虑到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的现实,而且均没有明确设定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指标,难以令人信服的以量化标准判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因而说服力都不强。
  本文从量化角度出发,以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两个指标来判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有限,除了用作贷款外,主要只能用于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或以超额储备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银行,[2]获取相应的收益。如果在较低收益率甚至是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较大,就可以判定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过剩。
  
  (一)银行系统超额存款准备金
  

20089222111524677801.jpg
  2005年3月中央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62%调低到0.99%,2006年8月19日将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25%调高到2.52%,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2006年7月、8月和11月央行三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由7.5%调升至9%。在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远低于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状况下,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储备仍居高位(见图1)。虽然商业银行此举有获取稳定无风险收益或将超额储备用于将来投资意图,但在如此低的收益率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仍有如此之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状况。事实上,2006年8月央行加息后,9月末,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仍旧高达8200亿元以上。
  
  (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
  在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它资产除了一部分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银行外,还有一部分主要用于银行间交易。从银行间交易情况来看,2006年4月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8月央行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调整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至6.12%,一年期存款利率至2.52%。在存贷款基准利率不断调高的背景下,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购买的国债收益率仅在1.39%-2.80%之间,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73%-2.67%之间,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2.31%之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2.4%之间(见图2)。虽说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收益,但与存贷款利差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运用收益依然偏低,甚至难以弥补负债成本。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9月末,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旧高达3.7万多亿元(见图2),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1.3%,存差的34.7%。这也可以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
  20089222111529377802.jpg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一)分业经营体制下的存差规模因素
  存差,即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1995年我国开始出现存差这一经济现象,当年存差为0.33万亿元,2006年10月末我国存差达到10.81万亿元。存差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GDP、存贷款增长速度。
  存差是否就意味着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了过剩呢,其实在混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是不断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产结构调整的。贷款作为一项高风险资产,虽然收益相对较高,但作为追求风险小、收益大的商业银行来说,发放多大比例的贷款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存贷比低、存差规模大不能简单的说明银行流动性出现过剩,银行可以把更多的资产运用到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因此,在混业经营体制下,根据存差规模来判定银行流动性过剩状况是不科学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因资产运用渠道有限,商业银行资产主要用作贷款,如果商业银行收入高度依赖于存贷款业务,依赖于利差收入,且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资产运用收益远低于贷款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存差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大致判断商业银行是否出现了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