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8
/ 2
 4.产业组织理论视角。在解释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问题时,以金德尔伯格(Charless P·Kindleberger)为代表,认为企业要实现跨国经营,必须在产品市场、技术或规模经济等方面具有垄断优势,其理论含义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垄断优势论”的观点基本一致,能较为全面地解释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动因。另外在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方面,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同样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所提出的“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尤其具有独特之处。认为在寡占市场结构中,投资国的寡头市场结构促使厂商到海外投资以寻找垄断利润和通过出口无法获得的市场份额,这即是“进攻型”的直接投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竞争的一方到海外投资,其余的竞争对手为了维持各自在市场中的竞争势力,就会相继模仿、跟进,追随领头者到海外去投资,一方面以防止竞争对手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扩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以保持其在新的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一类型的战略投资被尼克博克称为“防御性投资”。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所有这些理论均是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依据,这一点从当今中外银行业的并购、战略投资等对外扩张行为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另外,从一般企业的角度,作为其国际化经营的结果,企业的开户银行为了防止客户的流失而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导致了银行经营的国际化。
  
  四、银行业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1.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分析。罗伯特·阿尔伯(R.Z.Aliber)将其比较优势理论和银行业国际化联系起来,认为效率高的银行在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银行业国际化的步伐往往较快。金融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各个国家银行业的比较优势和效率存在较大差别,各国银行间存贷利差的不同是导致银行业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根据哈波特·格鲁拜尔(Herbert G. Grubel)的业务三分类理论,从银行业务专业优势和特点的角度,将国际化银行的业务分为三类,即跨国零售业务、跨国服务业务和跨国批发业务,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这三种业务类型的国际化银行在海外扩张的动因和优势来源。认为擅长于各类业务的银行在具备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国际化经营可以扩充市场、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一目标。
  2.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角度分析。银行之所以实行国际化经营,其主要动因是为了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需要。即满足普通商品和资本因跨国流动而产生的对担保承诺、结算、融资等方面的需要,为从事国际贸易或者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全面且快捷的金融服务,以达到稳定既有的客户资源、维持市场份额的目的。正如Aliber(1984)提出的“贸易引导论”所说:跨国银行的主要发展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以及Grubel(1977)和Aliber(1984)所提出的“投资引导论”:认为银行业国际化的目的在于更有效的为国内客户的跨国经营提供服务。总之,“贸易引导论”和“投资引导论”均一致认为服务于贸易或海外投资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海外业务量,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净利润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
  3.从内部化理论视角分析。通过国际化经营是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和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拉格曼(Alan M·Rugman)将巴克莱(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il C·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引入到银行国际化的分析中,认为和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更大,其内部化收益大大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因此,银行通过国际化经营这一内部化行为往往会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比国内银行的获利更多。此外,银行通过国际化还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获得优势,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等,尤其在风险方面,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还是在市场方面,所面临的随机性和风险性的广度和深度均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因此,在其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国际化经营也是确保其安全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4.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业国际化有利于一国金融的发展。如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率先开创了金融结构研究之先河,在其金融结构理论中指出,外国银行的引进和金融技术的转让对一国的金融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是迅速提高本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业国际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5.从金融深化的角度。银行业国际化对一国的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麦金农(R.I.Mckinnon)和肖(E.S.Shaw)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中,认为政府对金融部门的严格管制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必须放弃政府的行政干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步骤推行金融自由化。该理论的提出,使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倍受发展中国家的推崇,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使各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银行业国际化势头空前高涨。

  6.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国际化与金融产品和制度的创新息息相关,其国际化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具体表现。自熊彼特(Schumpeter)在20世纪初首次提出金融创新的定义后,西柏尔和凯恩分别从约束诱导和规避金融控制的角度对金融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出于减轻外部压力或各种制度的限制或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需要。金融创新在战后不断兴起,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在金融制度和法规不受所在国约束、在经营上享有高度自由的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国际银行业业务的扩展和组织制度的创新,不断推进单一银行、进而是整个银行业走向国际化,加速了全球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
  另外,对于银行业国际化动因的解释还有其他方面的观点,如为了逃避本国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监管,或者因为存款人希望拥有不受发行国司法权管辖的货币。[6]此外,还有从适应企业市场结构、服从国内经济改革的需要;或出于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如某些中欧国家,其目的主要为了加入欧盟组织;或迫于国际多边金融性组织和某些国家政府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推行或加快银行业的国际化;也有从“干中学”的角度推行银行业的国际化,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推动下,一方面主动开放本国的金融市场,通过引入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技术,进而促使本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同时,虽然在国际化经营优势尚未具备的条件下,仍采取主动出击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在国外金融中心所设立的分支机构为依托,通过国外商业银行的“示范”效应借以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为应对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自力.中国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论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2] 庄乾志.银行国际化的成因分析[DB/OL].国研网,http://www. drcnet. cn,2000-12-21.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叶初升.国际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 Paul R. Krugma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