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货币政策下的充分就业策略(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4
/ 1
 3.紧缩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假定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取得预期目标,那么信贷规模将缩小,投资增长率将降低,以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降低GDP的增速,从而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有限的投资被用于新的产业上,则会增加结构性失业。两种紧缩性效应将加剧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主动调整,积极应对的充分就业措施

  在今后几年甚至若干年里,虽然劳动力增量会逐年减少,但总量还处在增长之中。现有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要从完善劳动力市场方面进行就业“填容”和从发展经济方面进行就业“扩容”。

  1.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在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构成中,2/3以上的因素是摩擦性和结构性的自然失业率。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政府和社会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服务的能力,搭建更为顺畅的劳动力市场交流平台。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水平,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主动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使人力资本积累达到更高的水平,提高就业率。加强高校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2.消除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有1.2亿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富余。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主要以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也就说农业劳动生产率尚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一旦生产率提高,还将有部分劳动力富余。在农村仍然剩余的劳动力中,一半以上年龄超过了40岁,转移相对困难。但并不能说就不用解决,只能是采取不同的对策而已。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激励,消除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性别和年龄歧视,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体系建设,使劳动力在流动时无后顾之忧。提高工资率,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制,避免劳动力回流或不愿意转移,造成隐性失业。低效率的隐性失业对经济的损害更大,并易引起其他社会问题。

  3.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第一产业很难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的改变有赖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偏低,今后的重点还是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消费带动,因此,要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公共消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岗位。在产业政策上,着重考虑服务行业并暂缓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规模的摒弃。

  4.开拓海外劳动力需求市场。继续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依靠出口经济增加劳动力就业。同时,大力培训新型务工者,考虑向海外输出劳务。

  参考文献:
  1.杨宜勇.2006年中国就业形势总结与2007年展望.经济研究参考,2007(4)
  2.张翼.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1.9
  3.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08.2.4
  4.胡德巧.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发展观察,2006.11.22
  5.李扬.完善有效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体制机制.中国金融,2008(7)
  6.都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新变化.上海证券报,200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