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英语教师发展机制(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2
/ 3

这次视导启发了教师B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她认识到自己教学条理不清的原因之一是设置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这对改进她后来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谈话与讨论

反思支持者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经常性的交谈和讨论是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反思方式,同时也构成临床视导的一部分。交谈(包括电话交谈)对反思支持者来说,提供了了解教师教学困惑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教师提供“言出心声”和清理思路的机会。以下是笔者与新手教师小X的谈话。

F:近来怎样?

X:我还是觉得与学生关系是个问题。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英语课老师。在我的英语课上我必须严肃,如果对他们太友好,他们不拿我这个班主任当回事,班级管理很难做。但是在英语课上老对他们严肃,他们好像不喜欢我,一下课掉头就走。我也没机会了解他们。

F:呣。看来,要在保持距离和搞好关系之间找到平衡,是吗?

在以上交谈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小X出点子,而只是让她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暗示她需要自己寻找对策。然而就从她说出心中烦恼的那一刻起,小X的进步已经悄然开始了。

几周以后笔者又遇到小X。以下是二人的对话。

X:我最近尝试了一些做法,与学生关系融洽多了。

F:是吗?你怎么做的?

X:我让他们写英文日记。这可是一石二鸟。他们既练习了英文,也与我进行了交流。当面与我用中文谈话,他们觉得不好意思,但用英文写,好像觉得容易说真话似的。现在我对他们了解多了。

F:写英文日记真是不错的主意。你知道他们改变对你态度的真正原因吗?由于你对他们的世界有了了解,你的英语课自然就多了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话题。其实让英语课贴近学生、适应他们的需求是一条重要原则,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好的效果自然就出现了。

谈话结束时指导者抓住机会,向小X点拨了一条简单而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一次利用实践经验学习教学理论的机会。

3.集体议课

开展反思性教学后,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的次数比以往多了,而且方式也有所改变。听完课后,听课者不立即评价课的得失,而是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这堂课的步骤、发生过的行动和事件。回顾行动和事件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往往对课堂的真实面目并不十分清楚;回顾行动和事件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

4.教师日记

参加活动的每位教师各有一本反思日记本,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写教学日记,记录教学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和自己的所想所感。

5.自我检测

反思支持者参考有关文献编写了一些教师自我检测工具,如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课堂管理、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等自我检测表,供教师使用。

(三)评价成效

上述活动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反思活动的效果做了评价;对反思活动形式的有效性、可行性也向教师进行了调查。

以上述四位教师为例,分析他们在经过一轮活动后的认识和行为变化及仍然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见下页表,表中●表示出现了变化;○表示没有出现变化)。

从中我们看到反思性教学活动的确使教师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发生了一定改变。当笔者问起“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促进反思和提高教学最为有效?”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大学合作者的临床视导以及与他们的交谈作用很大,相互或集体听课、评课的效果也很好。一些教师认为反思日记很难坚持,记些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当与教师一起分析为什么有的认识和行为变化不大的原因时,他们表示担心影响考试成绩。笔者还观察到,部分老教师的怀疑态度和对传统教学的坚持,也使年轻的参加者们对教学改革和反思活动有所顾忌。

(四)追踪访问

时隔两年多,我们对参加反思性教学实验的教师专业成长做了一次追踪访问。我们关注的是:反思性教学实验对参加者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教师们目前是否能独立开展反思活动?

学校领导认为反思性教学的确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如今他们成了教学的骨干,教改的积极分子”。当问起“参加反思性教学活动对你产生什么影响?”时,教师B说:“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楚了许多,而且我养成了课后想一想的习惯”。教师D说:“几年前大学老师来我们学校开展的那些活动真的很有意义,至今印象还很深,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问起“最近在关注什么?”“现在是否有目的地开展反思活动?”时,一位青年教师说:“现在生源扩大了,学生差距很大,差生现有课本都消化不了,很快又有新教材了,难度更大,我很担心。”另一位教师则说:“考试压力仍然很大,没有多少时间想别的。”教师们还反映,同事之间议论、探讨还是常有的,但不像当年有人指导时那样有目的和有系统地进行;似乎他们还不能自主地运用反思实践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教师们还认为,如果领导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活动只有一般号召,而缺乏有力度的领导、管理和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从一轮反思试验及其追踪调查中我们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反思性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的、非指导性的、基于课堂证据的交谈是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教师日记要成为有效的反思工具,需要予以示范引导和反馈交流;

●大学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参与对促进中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将大学支持者的作用转移给校内支持者是实现反思性教学持续开展的关键,而如何实现这种转移还有待研究。

●健康持续的教师反思活动需要有支持性的组织氛围和行政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建构概念框架和实践尝试,我们对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认识到,这种机制的完全形成和健康运行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改变单纯以考分评定教师的倾向,倡导教师学习的风尚与激励机制;如何与大学形成有效的合作研究关系,既借助专业研究者的资源,又形成学校自己的研究指导力量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如何在现有反思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更切合教师实际的手段和策略;等等。这需要我们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作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12—16.

[2]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87—90.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型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2003,(1):60—66.

[4]张颖.“反思性教学”离我们有多远?[J].国外外语教学,2003,(2):13—16.

[5]Dewey J.How We Think[M].<?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New York:D.C.Heath and Company,1933.

[6]Sch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1.

[8]Ho B,J Richards.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Teacher Journal Writing:Myths and Realities [J].Prospect,1993(8):7-24.

[9]Mok W.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A Case Study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ESL Teachers[J].System,1994,22(1):93-111.

[10]Pennington M.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ly,1995,29(4):705-731.

[11]Kwo O.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in Hong Kong Classrooms:Patterns on Reflection [A].D Freeman and J 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95-319.

[12]Bailey K. Reflective Teaching:Situating Our Stories [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97,(7):1-19.

[13]Stanley C.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 [J].TESOL Quarterly 1998,32(3):584-591.

[14]Farrell T.Reflective Practice in an EFL Development Group[J].System,1999,27(2):157-172.

[15]Liou H.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 [J].ROC.System,2001,29(2):197-208.

[16]Richards J,C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6.

[17]Richards J.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

[18]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59—63(76).

[19]刘加霞.教师教学反思:内涵、发展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20]Gaies S,Bowers R.Clinical Supervision of Language Teaching:The Supervisor as Trainer and Educator[A].Richard,Nunan(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