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3

提要: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角度分析话语联系语对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及其语用制约性,论证了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关键词:语话联系语、关联理论、话语生成、话语理解

1 前言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或称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Fraser,1997)就是类似下面斜体部分的词语或结构: 


(1) We were late in leaving home. Nevertheless, we arrived on time.
(2)It should fly. After all, we followed directions. 
(3)We ought to speak to Harry about that point. Incidentally, where is he today? 
(4)He was insensitive to the group’ needs. Consequently there was a lot of bad feeling.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各异,国内外学者给上述词语或结构赋予了不同名称,如连接词(conjunctions)、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s)、话语操作语(discourse operators)、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语用表达式(pragmatic expression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参见何自然、冉永平,1998a)。本文统称为话语联系语,而非话语联系词。因为从结构方式上看,它们不限于单词,还包括短语或结构组合;从语用功能上看,它们体现的主要不只是形式上的特点或话语衔接功能及语义意义,还应该视为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语用制约,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综观各家观点,对话语联系语的研究有句法的、语义的,也有语用的,这些研究有的根据话语组合方式去探讨联系语对话语生成的影响,有的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去分析联系语的语用功能,如Blakemore(1987,1990,1992),Sanders,Spooren & Noordman(1992;1993),Rouchota(1996),Unger(1996)等等。本文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问题。


2 关联理论框架


Sperber与Wilson(1986/1995)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联理论。根据该理论,交际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说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让听话人获取某种信息。话语理解涉及语言解码与推理过程。前者指语言结构的逻辑形式,即语义原型(blue print of meaning),后者指逻辑形式转换成话语命题之后推导出的隐含意义,即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话语理解始于确定字面意义的信息解码过程;但接下来的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识别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区分反语与幽默以及补全话语等都必须依靠语用推理,而且推理涉及对话说人意图的推断。根据关联原则与最佳关联假设,推理是切实可行的。明说与隐含指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和意图,它们构成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model)。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的过程,即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明说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但从听话人角度而言,交际又是一种推理过程,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关联理论强调从信息处理的总的认知理论出发去理解话语。它指出在话语理解时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假设1,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具最佳关联性的解释。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应具有充分的关联,也即应该提供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2相关联的信息,值得听话人注意,以便对方理解与推断自己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在理解话语时,听话人也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充分关联性的话语,而且趋向于在与这些话语具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最佳关联的心理表征。


说话人会制约听话人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找。听话人一般只留意那些他认为有必要注意的现象或信息。这就意味着,只有当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是与听话人相关且值得听话人去处理时,它们才能吸引听话人的注意,才有意义。因此,说话人一旦故意去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而且听话人又知道对方在故意吸引他的注意,听话人就要努力寻找话语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从话语中获取某种语境效果3。可见,听话人的兴趣不只是在于获取某种信息,更要搜寻话语的最大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指出,在信息处理中,说话人一般总会最大程度地表述信息,以便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语境选择受各种心理因素制约,但说话人的语境选择主要受两个目的影响:(1)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2)最大程度地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这一解释为交际中的语境选择提供了答案,比其它语用理论更具说服力。听话人的目的就是将新信息与自己的已知信息结合起来,重新寻找话语同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信息。在任何情况下,听话人都会根据语境假设去处理新信息,以寻找话语的关联性。听话人的任何假设、信念都会对话语理解产生影响。既然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是为了交际的成功,听话人往往会按照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式去理解话语,这时,听话人所选择的语境也是受说话人控制的。


因此,我们认为,说话人在话语生成时使用话语联系语是为了对听话人的理解形成某种制约,即保证听话人在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后寻找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话语越明确,听话人所受到的制约就越大。

3 对话语联系语作用的两种认识

有的学者曾根据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框架对话语联系语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比较,比如Rouchota(1996)就提出以下质疑: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什么?是否如连贯理论学者所说的那样,它们连接的是前后话语单元,即邻近语句?或者像关联理论学者所提出的那样,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话语同语境之间的关系?对话语联系语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阐释有何意义?Rouchota将话语联系语称为“提示词”(cuewords),并认为它所起的作用就是使话语或语篇中的连贯关系明晰化。在关联理论框架之下对话语联系语进行研究的学者中,最有影响的是Blakemore(1987,1990,1992)。她指出,联系语编码的是程序信息,而非概念信息。并认为,话语联系语的唯一作用就是指明语境特征与语境效果,从而引导听话人理解话语。根据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使用话语联系语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使用话语联系语能够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也即向听话人提供了明示的语言标记,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如何去获取话语的关联性,使他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便能理解。这一解释指出了话语联系语这类语言机制存在的理据。而连贯理论则没有对为什么说话人选择话语联系语去表示正确的连贯关系作出心理上的解释。


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在解释话语联系语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差异就是,前者认为联系语制约的是关系命题,它通过衔接关系表示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其意义是表征性的;后者则认为,联系语是程序意义编码,而不是形成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关系,它将听话人引入处理该话语所需的语境之中,并根据该语境得出话语结构。


我们认为,话语联系语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即话语联系语所连接的就是话语与语境或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语境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认识,它不仅仅指前面所提到的话语或客观环境,还可以包括话语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概念是动态的。语境可指语言语境,如前一话语或话段,但在很多情况下联系语之前并不存在明示的话语,连接的却是话语同语境或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各例:


5)(context: Peter is weighing a portion of Muesli-food of mixture of uncooked cereal, nuts, dried fruit, and milk)Mary: I should pay some attention to my diet too.
(6)(context: Peter is back from jogging)Mary: So you’re trying to keep fit. 
(7)(context: Peter comes home from work at 3:00)Mary: But you had to work late shift today.
(8)(context: Peter has his leg in plaster)Mary: Even a small child would have seen that manhole. 
(9)(context: Peter is browsing through a PC magazine)Mary: We should be thinking of buying a computer indeed.
在以上各种情况下,Mary的话语都是她可能说出来但实际上又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句话的继续。此时就需要对说话人恰当地使用联系语的条件进行解释。其实很多话语或语篇连贯理论都不能对以上各例进行解释(Rouchota,1996)。我们也未发现这方面的较为深入的分析。但话语联系语的此类用法又十分普遍。这实际上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信息“短路”(short-circuiteds)现象。


话语联系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话语与语境或语境假设,更重要的是将某一话语与听话人要经历的特殊推理过程联系起来,如:“but”连接的是否定与消除某一假设的推理过程;“so”连接的是得出某一结论的推理过程;“moreover”连接的是确证某一相同结论的并列的推理过程。因此,话语中的联系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explicit)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语用制约作用。#P#
4 话语生成与语用制约


人类交际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说话人总是(自觉地)希望生成能产生充分语境效果的话语,而听话人则希望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代价或努力。


在语言交际中,对说话人生成的话语,听话人需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理解,才能获取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为此,在生成话语时,说话人会考虑听话人能通过语用推理从话语中提取什么样的信息,他必须决定什么信息作为明示信息,什么信息是隐含信息。这就要求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处理能力、语境信息等进行控制。如果说话人认为对方完全有能力处理话语,生成话语时他就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如说得清楚些或含糊些,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例如,广告语“Owner for sale”,这里的“Owener”是一种车名“Owner-jeepny”,而不是“someone who owns”。在生成这样的广告语时,商家会设想人们在对此进行处理时能构建相关的假设,并产生恰当的理解。又如雀巢咖咖,广告语“it’s the taste!”,该公司在构思这一广告语时,已经认为听话人有能力将这句话理解为“味道好极了”,而且一定会知道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但如果听话人不熟悉类似广告语的背景信息,说话人就会尽可能表达得更加明确,增加更多的词汇信息或概念信息以制约对方的理解,比如“Nescaf! It’s the taste!”。总的说,说话人需要对听话人的推理能力、知识背景等进行控制,以生成明晰程度不同的话语。一般情况下,话语越直接、明确,听话人的理解就越是受到限制,话语也就更容易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效果。


说话人对听话人话语理解加以制约的语言手段之一就是使用话语联系语。这些联系语包含了处理概念信息的程序信息,即包含了如何解释话语命题的信息,让听话人注意话语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比如“附加关系”、“递进关系”、“例证关系”等。请看下例: 


(10)a.Peter’s not stupid.
b.he can find his own way home. 
(11)a.Peter’s not stupid; so he can find his own way home.
b.Peter’s not stupid; after all, he can find his own way home.


例(10)中(a)与(b)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关系:(11a)与(11b)。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就会加上so或afterall,或其它联系语,对听话人的理解进行制约。又如: 


(12)A:I really dislike the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he’s your new boss.
(13)A:I really disliked the man you introduced me to.
B1:Anyway, he’s your new boss.
B2:after all, he’s your new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