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事故对某高校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的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2
/ 2

摘 要:目的:了解某高校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知晓率情况及核电接受态度的变化是否与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以便对该高校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法:以匿名为原则,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后,分别对某高校大学生对此核事故事件前后做了相同的3000份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前后两次调查统计分析,我们已经确定,福岛核事故的发生确实给某高校大学生心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第二次调查结果相对第一次调查结果有较大差异。结论:目前某高校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表现匮乏,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核电认知 核电接受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举世瞩目,在世界范围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并对周边国家地区的群众心理造成难以平复的伤害。在我国,“盐荒”的出现无疑印证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国民身心而产生的威胁,“盐荒”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对基本核电认知能力的缺乏。
而公众对核电的认知水平,也即熟悉性(Familiarity)则是影响公众接受性一个重要因素。美国风险学者Barke Rothman和Lichter等人调查发现,随着对核电熟悉程度的提高,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也越高,其中公众、科学家、能源科学家和核能专家认为核电安全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0%、60%、76%和99%。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当然也是作为核电认知能力普查的一个不可忽视而重要的群体,本文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在福岛核事故前恰巧对某高校大学生针对核知识的了解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的工作,在事故发生后针对同样一个群体做了相同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某地高校大学生。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核电相关的基本知识及核电接受的态度,获得相关核电知识的途径。
(三)调查方法 以班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某高校7个学院78个班共3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形式,以自愿为原则。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录入,用SPSS 16.0软件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分别为事故前3000份和事故后3000份,前后收回问卷分别为2917份、2845份。其中有效应答率分别为97.23%、94.83%。见表1
表1: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知晓情况

(一)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认知知晓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某高校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影响。福岛核事故发生前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了解情况与核事故后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二)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分别对核电接受的情况 如调查显示,在福岛核事故前,某高校被调查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支持人数高达1980人(66.64%),而反对的人数却只有937人(33.36%)。而福岛核事故后,支持人数下降到1643(57.75%),而反对人数上升到1202(42.25%)。事故前后通过SPSS16.0录入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我们能确定,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对大学生核电认知能力及核电接受心理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
(三)大学生获得有关核信息的途径 对于核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网路、报刊,相比之下,朋友、免费材料、学校教育对人们认识核影响较小。而其它方面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只占17.29%,见表2。
表2:大学生获得核相关知识途径情况

三、讨论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核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涉及军事,又曾发生过日本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袭击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美国三里岛核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大面积污染,并对健康和生命造成持久性威胁。在他们心目中,核被抹上一层神密的色彩。根据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行为与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会因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而对某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看法。当核事故发生前,他们很少会质疑核电政策,核能认知能力与核电接受性良好。但当发生核事故后(如福岛核事故),影响颇大,造成地区较大的污染,人民流离失所,这种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信任感急剧下降,从而使大学生对核电的安全性表示质疑及核电的接受性下降。事故调查显示,福岛核事故前后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变化和核电接受态度的改变无疑证明的这点。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也是因为大学生对核电认知能力的一种匮乏的表现。在调查过程中,我曾问过一个被调查的大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核电,这位大学生说道:“核电在我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具体概念。我们知道核电站用的材料就跟原子弹一样,一旦出现事故就不堪设想。但对于核电的其他信息,平时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只是偶尔在网络或者电视上看到新闻而已。”所以,他们真正害伯的是潜意识体现的核弹,而不是核电站,而在为抑制对核弹的一般的模糊不清的恐惧时产生了“抑制逆转”,正好由一种具体而近似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物体就是核电站。


根据国家能源危害数据统计,每年燃煤发电、石油、天然气、液化丙烷气、水电大事故数及死亡人数远远大于核电,见表3。之所以核电站事故的爆发影响之广,是因为核事故一旦爆发,危害是其他能源远远不能相比的。所以他们把对核弹的幻觉投射到核电站上。于是,受首因定律作用的影响,即当信息先后出现,在脑中加工,对现象相似性进行类化定型认识时,先入为主,而产生的偏见。将凡是带有“核”字的名词,都与核武器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头脑中即刻产些危险、可怕的联想。结果是核电站成了核武器的“替罪羊”。
表3:事故短期致死人数比较


而这次日本福岛核事件又通过媒体的频频传入,导致得知这些信息的大学生对核电站建设与发展神经紧绷。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核信息的了解的主要途径集中在网络(87.13%)、电视(77.08%)及报刊(57.46%)(简称媒体)。但当今的媒体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更好的吸引广大公众的眼球,在报道中往往把负面的作用被夸大了。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正面信息传播的效果较差,导致人人谈核色变,形成了“切尔诺贝利阴影”心理效应,又如2008年9月17日,香港《明报》报道了田湾核电站8月底曾发生变压器爆炸事故,并引发火灾的消息,但随即“人民网”发布消息指出“田湾核电站爆炸消息不实”。按照国际核事件的分级原则,田湾核电厂事件为O~ 7级中的0级,属于一般事件,而香港《明报》的不实报道给人们带来了恐慌。据调查分析表明,被调查的大部分大学生对核知识都十分陌生。而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被媒体大肆宣传,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被媒体的不恰当的夸大宣传,从而导致他们对核而产生恐惧。因此不少大学生单凭媒体的报道,胡乱猜测,自然而然对核电站的安全产生疑虑和不信任,可见,在有关核事故的信息传播方面,应该重视信息披露的程度问题。所以在这次调查分析过程中,大学生对核电的认知能力的变化及核电接受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不实夸大宣传。
四、建议与总结
核能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技术发展成熟,二是政府支持,三是被公众接受。核能最终是要应用于社会的,因此,被社会公众接受是核电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核电,作为新能源,它在我国起步晚,并且,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做得较少,就对大学生而言,关于核电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们应在高校中普遍开展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首先,应该通过深入、扎实、全面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核电接受性的现状,特别是对一个时期内带有方向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校园广播或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大学生对核电的知识的了解。
其次,加强大学生与核电之间的沟通,逐步引导大学生参与核电监督,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大学生对核电的了解,并在核电的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建议核电站设立大学生接待中心,普及核电知识,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问题,这对解除大学生对核电的疑虑很有必要。
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保证核能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从全文上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中对核电站存有一定的误解和恐惧的,大学生对核电的接受程度并不乐观。希望我国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核电知识的普及教育,为核电发展营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余宁乐,李宁宁,杨广泽.核电站周围人群核焦虑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1.3.20(1):9-11
[2]徐彧.我国城市核恐怖心理分析与对策[J].
[3]陈钊,孔吉宏,耿明奎.广东省核电公众接受性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34-139
[4]郭裕中,李昌举,卢同.西方公众对核电站安全的忧虑[J].辐射防护通讯 1988(1):8-16
[5]雷润琴.我国核电站建设的舆情分析与对策[J].环境保护 2008:63-65
[6]时振刚,张作义,薛澜.核能风险接受性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 2002(3):193-197
[7]陆玮,唐炎钊,杨维志,赵宏中.核电的公众接受性诊断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21-23
[8]Barke Rothman and LichterR.Barke andH.Jenkins-Smith,Politices and Scientific Expertise:Scientistis,Risk percep-tion,and NuclearWaste Policy,Risk Ana., 1993,13(4):425-439.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