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细胞里感受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04
/ 2

虽说戴志康认为,少年时代不会回忆,少年时代总是朝前看,不会往后看,而他现在也还没有到回忆的年龄,但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戴志康,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时代在他身上的缩影。

1964年 戴志康出生于江苏海门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1985年 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本科专业毕业后继续研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硕士学位;

1987年 进入中信银行行长办公室任职;

1988年 进入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工作;

1990年 开始闯荡海南,任海南省证券公司办公室主任;

1992年 创办国内最早的基金公司——海南富岛资产管理公司;

1993年 股市雪崩,戴志康负债累累回到上海;

1994年创办上海证大,并于1998年改组证大系列公司,成立证大投资集团并任董事长至今。证大集团已发展成集证券投资理财、综合房地产开发和能源矿业投资三大主业齐头并进的集团公司,著名的地产项目包括九间堂、水清木华、证大家园等;

2002年戴志康以300万元巨资购得法国超现实主义大师恺撒的毕生杰作——大拇指雕塑,并将浦东联洋的社区商业广场命名为大拇指广场,轰动一时;而位于该广场的证大现代艺术馆则成为上海现代艺术展览的又一地标,也成为中国民营艺术馆的旗舰;

活在境界里

不知道是否是推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率性自然的缘故,戴志康倾心打造的现代中式园林大宅九间堂,竹林深深不知几许,悠然地坐在十乐会所看着竹林和不远处依托世纪公园而价格节节攀高的联洋社区的众高楼,颇有些出世的感觉。

戴志康常规的着装是一袭白衣,一双黑色平底布鞋。然而他下巴上一寸长的胡子,特别是迎风微扬的时候,总显着在智慧深处的一种低调的张扬。

“中国没有艺术馆的历史,中国人以前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文人士大夫阶层学琴棋书画,他们就生活在艺术里面。中国人的境界就是生活在诗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愿意只是趴在地上,也上升不到天上,所以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诗性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精英阶层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

戴志康在做的,就是把这种境界,推广到公众的生活中去,他称之为“新生活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的“新生活”是西化的、和传统割裂的。而戴志康讲的“新生活”实际上是重新回到古典优雅的生活,重新拿回传统,再跟现代结合。

虽然证大现代艺术馆的诞生,多少带了“艺术服务商业”的痕迹,虽然“新生活运动”对企业家来讲,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但它实实在在地在发挥作用,引导消费者进行精神消费。

“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就把中国人全部变成消费者。人本来有男人,女人,有天性的,现在变成物质消费者。我们无法改变经济社会里人人都是消费者的格局,能够改变的就是,消费者除了吃喝玩乐的物质消费,还可以做一些文化消费、艺术消费,这样人会更加完整一点。我们艺术馆做的,就是引导消费者去消费精神,去感觉灵性、美和爱。”

不同于大部分国内其它艺术馆(包括官方和民营,也包括那些从画廊转型来的民营艺术馆)以出租场地为主的展览实现方式,证大现代艺术馆一直是态度鲜明地以学术为主体办展。

09年有一个主要展览叫《起点:生长与变化》,就是反映艺术如何深入到城市中。当然,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先不论前期的投资,戴志康每年往证大艺术馆投入雅昌艺术博客tJ&jV z-T^的运营费用又岂止千万。

“我不是个艺术的专家,我没有偏爱,所以我更可以开放。我觉得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里面已经非人化,总觉得应该有些文艺的东西来给人上点油,否则人也变成钢筋水泥。”

“人人都希望做英雄而不是烈士。但是在一个事业中,总是需要前仆后继,我这样做,或许会是昙花一现,虽然我不希望只是昙花的一现,但是能如昙花般现一现也是挺好的。”说话时,戴志康依然是一副从容。


做完整的人

“专家不是人,不是完整的人”,惜字的戴志康语出惊人。

戴志康生活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农民家庭,生平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一本没头没尾的破烂战争小说,那时他快初中毕业。家里有的书,基本只是父母留下的扫盲读本,没有任何可见的文化遗产。但是他觉得作为中国人,儒释道的文化因子就在细胞里面,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基本软件就是传统的儒释道文化。

“农民们虽然没有知识,但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从小家里的生活方式,就是儒家的生活方式,各种农村的婚嫁礼仪里就是一些儒释道的东西。越是现代的人越容易丢失自己,现代人讲求技能,一成为专家,就成了工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只是懂得了一项技术,所以很多人会迷失,专业让人迷失。专家学者不是人,因为他们不完整,而农民完整,在没有任何现代工具的时候,他能够生存。”

虽然被很多媒体誉为“儒商”、“艺术商人”,戴志康依然不改自己的农民本色,甚至以此为荣。“我从一个农民家庭出来还能够知道有文化的感觉,所以我没有艺术的基本训练,但是细胞里我能感觉到艺术。生活环境,是一个人的文化土壤”。

而事实上,在证券界、地产界和艺术界都游刃有余的戴志康,他的每一个地产、社区项目,就是一个超大型的艺术作品。在他而言,外滩的万国建筑是经典,但是去抄袭经典就是垃圾。

正是这位自称是农民的戴志康,创造了再现 “庭院深深”的中式建筑传统和建筑意向的九间堂,打造了一个服务公众的证大现代艺术馆,孕育了喜马拉雅中心这一综合性商业艺术地产的巅峰之作。

而他的设计师,在戴志康面前,都是让位于他的设想。哪怕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闻名世界的日本著名设计师矶崎新,设计喜玛拉雅中心,也是建构在戴志康自己的思想上。

这些思想,也是凭了绝对的自信和前瞻才能亮相。喜马拉雅中心的动工是在投资成本最高的2007年,又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最痛苦的窘境,但是2010年,它还是会按时亮相。“当我们亮相的时候,就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困难已经过去了。哪怕全上海其他项目都不行了,我的肯定行”。

有这样的执着,戴志康却依然清晰自己的舍和得。喜马拉雅中心既称是巅峰,自然也就成了戴志康的曲终奏雅之作。离了地产开发,下一步,戴志康的目标是网络。

戴志康唯一的遗憾是,自己不能学点琴棋书画。如果能有点时间,他还是希望学一学。

虽然面对媒体,戴志康常有“惜字如金”的表现。但是提及艺术、人生,戴志康妙语连珠。

有些人是精神主导的,物质是次要的,有些人认为只能吃饱喝足了才去想别的事情,有些人饿着肚子照样想伟大的精神的事情。

文化,它是在你的细胞里面,无非是什么时候突然触动你。

亏钱不代表失败。你退出生意的江湖,还有别的江湖。

很多以建筑师为主的项目都是死项目,因为它成了艺术却没有了服务。一个建筑,建筑师应该只起十分之一的作用。

艺术馆有一种态度,没有态度就没有灵魂,有了态度就会支持一部分,排斥一部分,没有的话就变成大杂烩。

20岁的人认为自己了不起,等到40岁,才知道你的一切都来自何方;20岁的时候觉得父母怎么什么都不懂,现在看来,一切都来自于他们。

我不去想“如果自己一无所有会怎样”这样的问题。我生来就是没有的嘛。有是你的本事,无也是你的本事,无比有更超越。你不是把每天的有天天看着,有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你整天把身外之物当做你的一切,你没有它人就没了。你本来就没把它当成一切,你有比它更大的东西,我没有它,损失的只是几分之几,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没了。我没有这样的感受,所以也没有这样的恐惧。

2007年证大集团巨资兴建集国际级现代艺术馆和剧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商业设施——证大喜马拉雅中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将对外开放;

2008年 证大集团开始在上海文化古镇朱家角筹建综合文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