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6
/ 2

「论 文 摘 要」

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将专业技术理论与生产实习和二为一,无论是授课还是实习,都由同一教师进行,先讲授学生要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际操作后训练及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与补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专业技术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正文」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两部分进行,在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事实上这种人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方法存在着弊端。因为理论教师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教师则注重实习操作的讲解,这样就会经常出现理论知识与实习技能知识脱节的现象,理论课还没讲完,甚至尚未讲授,实习课就已经开始了,或者理论课授课后过了好长时间,内容淡忘了,才开始实习,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挂钩,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造成了重复教学的资源浪费。

而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将专业技术理论与生产实习和二为一,无论是授课还是实习,都由同一教师进行,先讲授学生要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际操作后训练及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与补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人在焊接专业实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总结起来有:

一、处理好《焊工工艺学》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材配备问题

目前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使用《焊工工艺学》而生产实习教学使用《焊工生产实习》,这两本旧模式教材的应用缺乏联系,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要求。若没有适合一体化教学恰当的教材,就会造成教师备课,制定教学大纲等无借鉴之源,教学的编排,内容与考核等都难以把握;并且由于这两本教材各有差异,无论在教学进度或内容上都极不一致,甚至有不少相关的教学内容,知识点重复讲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的原则,修改专业课教学大纲和计划,编写出适用于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的专业技术理论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废弃一些陈旧的内容,增加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工艺材料及设备等知识,如可控硅,晶闸管等弧焊整流器,脉冲弧焊电源,逆变焊电源,数控气割(特别是与数控编程相关的内容)以及其他的先进焊接方法等。对焊条的牌号,焊缝符号的标准等,应使用国家标准以及最新规定,这些都应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另外,还要结合焊接技术的进步添加综合技术与产品加工中有代表性,较先进的案例,以便学生了解,应用。

二、处理好《焊工工艺学》与一体化教学相衔接的问题

在目前仍采用专业技术理论课旧模式教材的情况下,只有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对教学安排,教学顺序与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大幅度的调整,才能适应模块教学的规律。本人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当生产实习课中讲述的课题是"焊条电弧焊"时,专业技术理论课应对安全用电,焊接电弧概念,焊接参数选择、各种位置焊接操作技能的应用、焊接电源的应用、焊条的分类与选择、焊接应力与变形等做介绍,并讲解焊接缺陷的种类、产生的原因与防止措施等知识;当生产实习课中的课题是"气焊与气割"时,专业技术理论课应讲述气焊、气割设备及安全知识,氧乙炔焰的性质及使用范围;气焊、气割火焰的点燃、调节、熄灭;气焊、气割操作技能要领以及气焊、气割的工艺规范等。同理,当其他生产实习的课题展开时,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课的内容就应该在实习操作前进行。

三、在一体化教学中要进行"产训结合"并增加相应的案例

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产训结合"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加工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应变能力及综合素质。但旧模式的教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综合技能与生产加工的案例,这是严重的不足与缺陷,因此,在编写新教材时需要作完整的补充。那么,应如何弥补旧教材中的不足,才能解决学生们只会"闭门造车"的尴尬现状呢?本人在实践教学中的做法,一是在校办工厂或校外进行见习性实习,二是承接加工校办工厂("环保形"垃圾筒)产品或外协加工产品进行生产实习。例如:在"产训结合"的教学中,曾带领学生完成了40多台外协加工电动门,并生产制造了150只"环保形"垃圾筒。通过这些生产实践,使学生们接触到不少先进的生产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特别是通过对产品的加工生产,使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在操作技能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技能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在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通常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轻实习、重理论,对实习有一种厌烦和恐惧的心理,另一种是轻理论、重实习,动手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贯通,使学生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的内容,而在实习教学中又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增加理性认识,而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来解决,达到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功效。为此,在理论教学时应多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当介绍焊条电弧焊焊接电源时,可带学生到实习车间拆装焊机,使学生对焊机的结构、作用、原理等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再如:当讲解焊接结构和生产流程时,则可以校办工厂"环保形"垃圾筒为例,进行教学,由筒体的下料、预制成型、装配、焊接到防止变形,产品的检验等,使学生们对整个生产的工艺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另外,在作业的布置,课题的复习上也应该注意理论与实习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旧教材习题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如碱性低氢型焊条使用前应注意的问题,减小焊接应力变形的方法和措施等,应让学生们通过实践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有利于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以致用,融汇贯通。

实施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更大的拓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和适应多工种技能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为此,本校为更好地解决焊接专业设置过于狭隘、学生掌握技能太单一,不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和研究,对专业的设置不断作出修改,突出了实用性。作为一名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应始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职业教育部门,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设施配备问题。

目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段出现,如精密焊接产品的生产;特殊金属的焊接加工、与本专业相关的数控加工技术以及工厂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要求引进更先进的焊接生产设备,采用更为有效的焊接工艺措施和方法等。如何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满足社会所需,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纵观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的不多,其设备严重的不足及落后,技术、技能的贫乏等限制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空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酌情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气体保护电弧焊设备、数控气割设备、等离子弧焊设备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人才。

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很难适应新时期对师资水平的要求,故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若要造就出更多"双师型"教师,各校要多选送骨干教师外出深造,教师们也要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担当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为发展壮大我国的制造业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云祥主编《焊接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2、李荣雪主编《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3、王若愚主编《焊接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作者简介

姓 名: 徐 永 清、

出生年月: 1962年8月28日、 性 别: 男

籍 贯: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工作单位: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职称职务: 讲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