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心理学角度解读“邯郸学步”典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06
/ 2

摘要:本文从行为主义、需要理论、社会学习论、迁移理论等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典故"邯郸学步",挖掘典故中所蕴含的学习思想,笔者认为,学习中要正确认识自己,要自信、要明确需要、要循序渐进、要思考、要生活。

关键字:邯郸学步 学习心理学 学习

一 引言

信息化终身学习时代向全球教育改革和实践发出了学会学习的强烈呼声,学习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取得最优学习效果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化中,也蕴藏了前人无数关于教与学的智慧,如《学记》等,而这笔宝贵的财富现在属于我们。这些教与学的智慧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笔者多次读到"邯郸学步"这一耳熟能详的典故,细思量,脑海中浮现了一个疑问:"邯郸学步"典故中这样不幸的学习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现象存不存在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呢?如果存在的话,又该如何避免该现象的发生呢?基于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文献"邯郸学步"典故的相关文献,全面了解其出处及延伸意义,然后分别从行为主义、需要理论、社会学习论和迁移理论等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以期获得一些学习方面的启示。理论水平有限,可能理解的不够深入、全面,敬请各位同仁指导!

二 "邯郸学步"典故

"据传说,赵国人走路的姿态特别优美大方,邻国的人们往往表示羡慕。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相约到赵国去学习走路的姿态。他们-同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专心观察来往行人,竭力模仿他们的动作。可是结果很不妙,这几个少年,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态学得,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能力也失去了。他们后来简直是爬着回去的。"[1]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邯郸学步"典故。比喻一味模仿别人,而忘了自己固有的长处,结果不仅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

该典出自于《庄子。外篇。秋水》,战国时赵国人公孙龙自认理论水平很高,但是听说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于是对自己开始产生怀疑,为求证找到朋友魏牟,而魏牟对其只通过表面粗浅的观察来探寻庄子思想的态度加以批评,建议其若是这样还是不要学习庄子思想,免得最后对自己的思想都混乱了,并叙述了这个故事加以劝说。原文为"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译文为:"你没有听说燕国寿陵的少年到赵国邯郸去学走路吗?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法,反而忘了自己原来的步伐,最后只好爬着回去。"[2]另外,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也引述过该故事,东汉学者桓谭向班嗣借书,班嗣不借,反以此故事劝说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以防异论的影响。原文为:"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末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 [3] 由此处衍生出另一个成语"故步自封",也写作"固步自封".虽是班嗣用来劝说桓谭的,但是其中却表现出了班嗣自己顽固坚持自己旧的一套、不愿革新改进,拘执自守的心理。

三 "邯郸学步"的心理学分析

根据我们日常对学习的理解,可以认定寿陵少年的学步和东汉学者桓谭的借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首先,不管学习结果如何,他们见贤思齐的积极学习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我们适应终身学习、紧随时代脚步所必须的一个端正态度,反之,班嗣拒绝学习的心理则是不可取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4] 根据学习心理学上对学习的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判断,桓谭的学习尚未发生,寿陵少年的学步才是确实发生的学习,只是学习的结果是糟糕的。纵观我们的学习活动,不难发现,"邯郸学步"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时有发生,那么究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呢?

1.没有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很重要。根据心理学家布朗的"反馈效应"实验启示: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只有正确认识了自己,才能明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个层次。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感、爱、自尊)是指对生理和心理的安宁极为重要的的那些需要,这些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可是,它们一旦得到满足后,要求满足的动机也就没有了。[5]与此相反,后面三层需要属于生长需要,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却是人不断追求的需要。这些需要之间具有层次性,只有缺失需要获得了满足,才可能追求后面更高层次的需要。

典故中寿陵少年是在听说赵国人步伐唯美才去学步的,从其出发点来说,他们是基于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需要层次说,要满足这一需求,其前的缺失需要首先要得到满足。寿陵少年一听说就去了赵国学习,而根本没有对赵国人及自己的步伐的进行调查分析,做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对自己根本没有自我认知,他们严重缺乏自信。"自"即"自己,己身","信"即"信从、信任";"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6] 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信的理解不同,因此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在此我们不做定论,本文中只引用燕国材(1999)对自信的说法来加以理解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7]自信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及身心反应过程等若干中介过程的调节实现其主体作用机制的,它的核心是自我认知能力。自信对心理健康很重要,也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自尊这一缺失需要层次都没有满足,又如何追求审美及自我实现这样更高层次的需要呢?公孙龙对自己的怀疑,其一他对自己和庄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清,其二他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自己这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班嗣拒绝借书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学说被人影响,或者被他人推翻,他对自己的环境缺乏最基本的一个安全信任,安全这一低层次需要都没有满足,那么,对于包含自信的自尊层次需要更不可能得到了满足。

从上述分析看来,寿陵少年的学而不得,公孙龙的自我全盘否定和班嗣的拘执自守都是缺乏自信的行为表现。他们没有正确的进行自我反馈,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实际上根本没弄清楚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如何能有好的学习结果呢?

2.学习过程不科学

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常常表现为一种渐进的过程,行为是逐步塑造而成的。[9] 对于技能的习得,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学步是一个行为习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人们学习某一行为,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形成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以后以这种编码信息知道行动。[7] 这就观察学习过程,从外显行为来看,很显然,寿陵少年的学步就是一个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是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等心理过程支配的。[8]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的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知觉定式决定这观察者获取的信息;在信息保持过程中,观察者需要经过符号编码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大量的信息;行为的获得还需要动作再现,模仿则是这一过程的观察学习现象,模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组织信息、监控和反馈,最终使技能纯熟;为保持获得的技能,还需要动机的强化。寿陵少年观察了、也模仿了,但是他所观察到的映像是杂乱的,只有数量上增长,从始至终都没对获取的信息做有效的梳理和组织,既没能同化新学习的东西,也不能顺应外部结构的变化;公孙龙"道听途说"一些庄子思想,对庄子思想的学习只进行了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甚至这个过程也是不完全的,而且是基于攀比的心理,动机不端正,因此对整个学习过程起不到正确的调节作用,如果他继续学习庄子的思想的话,也注定是失败的。根据社会学习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需要交流、切磋。班嗣拒绝了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别人,害怕跟别人交流,在一开始就断绝了学习的发生,不管是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所以我们绝不能拒绝学习;知识爆炸增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每一个学习都是一个"慢"过程,我们需要给知识一个沉淀的过程;学习也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学习方法不得要领

学习过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迁移效应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结果。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也包括消极的干扰作用(即负迁移);既可以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即顺向迁移),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影响前面的学习(即逆向迁移)。[10]当然,迁移并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在情感、动机、兴趣、态度、行为方式等领域也同样能够发生迁移。

寿陵少年显然没有意识到任何新的学习都可以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找到共同点,因此,他们没有想过先分析一下自己步伐的特点再进行新步伐的学习;而且一到邯郸,无论男女老少,见到大路上的行人就跟着模仿其外形,这种对学习对象不加选择和分析的学习,不能称其为模仿学习,只能称为复制;另外,他们对新学的步伐不加任何不加思考和归纳,缺乏深入认知,最后所有形象复制互相迁移,导致自己所有的认知结构一片混乱,最终只落得爬回家了。

四 "邯郸学步"给我们的学习启示

铜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明智。从现代学习心理学角度对"邯郸学步"典故进行分析,获得很多的学习启示,希望对学习者们有所助益。

1.要正确认识自己。学习需要自信,自信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但是自信不是天生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培养,注重培养自我认知与评价能力,引导正确的归因,多树立榜样并发挥期望的作用;2.要明确需要。需要就像是火车头,牵动着我们的行动火车,给我们行动的动力; 3.要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慢"过程,要留有时间让知识沉淀;4.学习要思考。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模仿不等于复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学习是一个需要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学思结合;5.学习要生活。学习不一定是生活,但是学习和生活不能分开,生活能为学习积累经验,提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但也要防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五 参考文献:

[1][3]张晓黎,俞悦。中华成语典故(第2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5

[2]陆钦。庄子通义:外篇。秋水(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7(1)

[4] [7] [8] [9][10]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5] 吴沁。学习学概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6] 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