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研团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03
/ 2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学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动机复杂,许多学生是趋于功利性的目的来读研,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滋生出浮躁、功利、应付的学风,导致学生的研究动力不足,研究风气淡薄,思考能力下降,动手能力弱,科研创新能力差等不良现象的产生。许多研究生进行的科研活动,大多数是为学位论文和相关的实验课程或理论课程进行的,这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实践视野的拓展。虽然有些研究生也参加了导师的科研课题,但他们在课题研究中仅承担前期的调研,资料的收集等工作,而对于后期的材料分析,研究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却很少能参与,对于整个科研过程及科研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依然知之甚少。从研究生教育整体上来讲, 近几年出现了营养不良、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硕士研究生数量在增加, 但教育质量在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质量的保证, 单纯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相反是一大隐患[1]。
针对这一现状,论文作者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先进连接技术”科研团队构建了“以科研团队优势集体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通过建立团队集体指导、正副导师制、团队学术交流和汇报制度全面培养研究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依靠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2]。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构成团队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团队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二是具有和谐相互依赖的关系;三是具有共同的规范和准则。
南昌航空大学“先进连接技术”科研团队是学校第一层次学科创新团队,是江西省“航空材料加工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和“焊接技术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团队共有12位成员,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4人,团队带头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井冈学者,团队梯队结构合理。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优越的科研条件,团队内不断从事科研的教师能够敏锐地把握当今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而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授课的质量和效果。科研工作会使教师形成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对现状的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教师身上的这种独特精神气质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受到启迪,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涵盖焊接技术与工程、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图学等多个专业,团队集体指导研究生可以克服单个导师培养学生因“术业有专攻”而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向不同导师学习不同的知识,知识的储备也能更为全面。并且研究生在全面、深入获取知识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方向,效果会事半功倍。
团队成员分别在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工作或进修过,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可以将不同单位、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措施和经验进行有机融合加以借鉴,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二、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依靠科研团队来培养研究生,主要采取团队集体指导、团队内部学术交流和汇报制度、团队内研究生自治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构建正副导师制,依靠团队集体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他们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从而得到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的扩招速度快,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规模都较大,但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研究生人数增长,因此研究生的师生比太低,特别是一些知名专家、团队带头人所带学生众多,顾及研究生的时间有限,不利于研究生的发展和成长[3]。
在科研团队内部,通过对全部优势资源(设备、经费、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和均衡调配,且对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选题、培养路径规划等均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依靠集体指导研究。每名研究生均有一正一副两名导师,正导师负责学术思想的启迪、科学思想的指导,副导师具体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课题进度、实验安排。
(2)建立团队学术交流和汇报制度,提高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汇报是耶鲁大学等众多国外知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但对于工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因为经费制约,研究生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还较少。因此,我们构建了团队内部的学术交流制度和研究生定期汇报工作制度,并要求每名研究生根据汇报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汇报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工作需要改进的方向。通过学术交流扩充研究生的知识面;通过每周一次的汇报交流,提高了研究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对汇报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使每个研究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课题及研究方向,启迪思维,形成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和氛围。

(3)建立团队内研究生自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整个团队的研究生数量在30-40名之间,队伍比较大,为便于研究生的管理建立了团队内研究生自治组织,设置了团队内的研究生班长和三名组长,班长一般由表现突出的三年级研究生担任,三名组长分别从一年级和二年级研究生中选拔,依靠研究生自治组织来管理研究生,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研究生自身的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4)建立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
为了有效激发课题组研究生创新热情,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团队集体对研究生每个月的科研情况和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此为依据发放数额不等的科研津贴,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奖励制度,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鼓励研究生主动积极参加科研课题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5)依托科研项目,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参与团队承担的2项来自于生产一线的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生根据项目研究目标制定研究内容和相应的试验方案,鼓励研究生勇于探索,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研究生在参与完成老师科研项目的同时即提高了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依靠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的实施效果
南昌航空大学“先进连接技术”科研团队自2000年开始探索依靠学科创新团队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模式,经过10年的改进和完善,到2010年基本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在本团队内经过了5年的应用,效果显著,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近五年培养的研究生中,有4人次获得学校及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三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励;近20人成长为学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研究生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党总支委员等研究生干部,其中10人次获得学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三好研究生等称号;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和EI收录10余篇;5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获得学校优秀硕士论文称号。团队培养的研究生供不应求,到单位之后很快成为骨干、成长迅速。
四、结论
针对当前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这一现状,依靠科研团队构建“以科研团队集体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通过建立团队集体指导、正副导师制、团队学术交流和汇报制度、团队内研究生自治制度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表达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礼琳.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30(3): 111-116.
[2]曾芳,曹敏,唐焱.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21(2):264-267.
[3]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高教论坛,2009,(2): 113-114.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制造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