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安徽经济体制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4-05-15
/ 1
曾希圣推行"责任田"与邓小平"猫论"的发端1959年至1960年间,安徽农村同全国农村的许多地方一样,出现了严重的"饿、病、逃、荒、死"问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冷静地总结分析了农业合作化以来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扭转危局、复兴农村经济,光靠反"五风"是不够的,必须彻底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在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民意见之后,省委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后又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态支持,于1961年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了"责任田"亦即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一年,粮食大丰收,农村非正常死亡现象得到了制止.正当省委意欲继续推行"责任田"时,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因试行"责任田"被指责为犯了"方向性错误",免除了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责任田"被强令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