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物性之辨:朱熹思想的内在张力与船山的检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朱熹对人物之性的同异问题采用了双重视角,从单言理而不杂气的视角来看,人物之性无别,其实质规定是仁义礼智之理;从理气不离的视角来看,人物之性有异,而其异源自气而不是理。这种复杂的视角导致了将《中庸》首章的"性—道—教"纲领的主体指向了人与物。而船山坚持认为,性、道、教三者是专言人而不及物的,人物同原而异理,故而人性、物性之别无间于理与气,这种区别是在所有相关层面上的。朱熹致力于仁义礼智五常之性的普遍化论证,将仁义礼智在形气世界中的显现视为人的不容回避、不能推诿的责任,而船山则在人文世界的建构方面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