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多元解读的“界”与“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自己的心得”,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在课堂上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创设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阅读往往走向极端,如“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有情的错误”,“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带着不满出教室”等。课堂上充斥的是肤浅的、片面的、盲目的自由发挥。有的教师形象地把这种阅读称为舍本逐末式、无理取闹式、黑自颠倒式。其实,多元解读是要有界的,也是要有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