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黄斑裂孔眼的视功能和脉络膜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黄斑裂孔眼的脉络膜形态和血流灌注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诊断为单眼原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的患者2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64.05±7.31)岁。将22只患眼作为裂孔眼组,对侧眼排除眼底病和眼底图像质量不佳的3只眼,其余19只眼作为对侧眼组;另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者16人(16只眼)作为健康眼组,其中男性2名,女性14名,年龄(63.25±5.14)岁。检查项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微视野计检查视网膜敏感度、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测量脉络膜血流灌注的情况、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黄斑裂孔直径和脉络膜的厚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裂孔基底径下视功能及眼底情况的差异,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3个组视功能及眼底情况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视网膜、脉络膜的形态学参数与视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裂孔眼组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敏感度分别为1.02±0.22和(13.03±2.91)dB,显著低于对侧眼组的0.15±0.11和(17.25±2.03)dB(t=17.019,-4.085;P<0.001)及健康眼组的0.04±0.05和(16.63±2.89)dB(t=21.736,-3.134;P=0.004)。裂孔眼组、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面积分别为(1.33±0.29)、(1.98±0.13)和(1.93±0.1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4,-8.707;P<0.001)。裂孔眼组旁中心血流密度为48.91%±10.12%,低于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58.27%±6.18%、55.20%±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2,-2.830;P=0.001,0.020)。中心凹处脉络膜较厚,然后向周边逐渐变薄,最薄的区域在鼻侧;裂孔眼组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88±21)μm,显著低于对侧眼组的(217±36)μm(t=-3.672,P=0.002)和健康眼组的(229±25)μm(t=-3.304,P<0.001),而对侧眼组和健康眼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6,P=0.368)。裂孔眼组裂孔基底径分别和脉络膜血流密度(r=-0.584,P=0.004)、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r=-0.511,P=0.015)、视网膜敏感度(r=-0.432,P=0.044)相关,视网膜敏感度又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r=0.450,P=0.035)、脉络膜血流密度(r=0.429,P=0.046)相关。结论原发性黄斑裂孔眼的视网膜敏感度降低,存在眼底血流灌注不足,对侧眼的旁中心脉络膜厚度有变薄趋势;患眼视网膜敏感度的降低与其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减少有关。
出处 《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