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图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图像特征,初步探讨其在PCV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CV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10只眼,女性12例12只眼;平均年龄(67.75±9.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黄斑区3 mm×3 mm及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异常分支血管(BVN)面积、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CTA对PCV诊断率,以及BCVA、OCTA各项指标变化。治疗前后BCVA、CRT比较行配对t检验;BVN面积、PED高度、SFCT比较行方差分析。分析患者治疗前后OCTA的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22只眼中,BVN 8只眼;息肉样病灶(polyps)5只眼;BVN合并polyps 5只眼;未发现BVN和polyps 3只眼;小片状血管网结构1只眼,此患眼ICGA表现为结节样强荧光(polyps)。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 (19/22 )。治疗后12个月,BVN明显减少或消失16只眼(72.72%,16/22);polyps消退17只眼(77.27%,17/2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BCVA提高(t=3.071),CRT下降(t=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BVN面积、PED高度、SFCT均下降,平均BVN面积、PED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5、3.916,P<0.05),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7,P>0.05)。结论OCTA对PCV的检出率为86.36%。PC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BVN面积减小、polyps消退;OCTA是PCV诊断和抗VEGF药物治疗后随访时有效手段。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1年06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7月2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