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以及患者体内相关炎性指标的关联。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收入治疗的1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160名患者中,110名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其余50名患者为克罗恩病,同时录入同期内我院中接受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采集,对菌群进行培养分析对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菌群进行对比,分析患者的炎性指标。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三组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有明显的改变,对照组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最低,而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有所改变,但葡萄糖道菌群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并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变化,增加最多的为为消化球菌,拟杆菌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多,其余菌群以克罗恩病患者最多,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状况,而患者的炎性因子分泌与患者的病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当患者出现克罗恩病时,患者各项炎症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增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炎症性肠病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尤其是患者的炎症指标也会出现明显增加患者的肠道菌群会出现失衡的状况,所以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肠道菌群以及炎症指标基本判断患者的炎症性,肠病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良好的效果。
出处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0年15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1月0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