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窦口-鼻窦道复合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接诊的2017年5月接诊的鼻炎患者58例,对所有患者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使用多平面重建法,观察钩突、鼻中隔、鼻中甲的形态、结构和变异情况,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58例,预期CT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就MPR重建法能够获得患者清晰的冠状面图像,清晰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OMC)的解剖和变异情况。病变组患者的OMC解剖变异发生情况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鼻中甲气化的出现率最高,钩突气化的出现率最低。结论使用16排螺旋CT检测能够获得清晰的OMC图像和解剖变异,慢性鼻窦炎与OMC解剖变异有一定关系。

  • 标签: 窦口-鼻窦复合体解剖变异 慢性鼻窦炎 16排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影响的价值。方法:筛选本院自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初产妇为分析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纳入60例初产妇。对比两组产妇肛门内括约肌近端、中部以及远端平面厚度以及肛门外括约肌远端3、6、9、12点钟方向厚度,并使用成像技术对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的形态和完整性进行观察。结果:顺产组产妇肛门内括约肌近端平面的6、12点钟方向以及中部平面9、12点钟方向厚度小于剖宫产组,肛门外括约肌远端平面12点钟方向厚度也小于剖宫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其它平面和方向的肛门括约肌厚度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计8例产妇在产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排气异常情况,并观察到2例肛门外括约肌连续性中断病例。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影响的价值较高,可以准确显示出初产妇各个平面和方向上肛门括约肌的厚度,并发现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的缺损情况,值得在临床检查上应用。

  • 标签: 经会阴三维超声 顺产 剖宫产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骨折复位与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完成的单侧复杂颧骨复合骨折复位与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拍摄螺旋CT,将数据导入BrainLAB导航系统或AccuNavi-A导航系统工作站设计手术方案,然后将手术方案导入术中导航工作站,辅助完成颧骨复合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术后1周内拍摄三维CT,测量健侧和患侧的颧骨突度值,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的差异;同时以双侧颧骨突度值的差值评价颧骨复合骨折的复位情况,差值的绝对值小于2 mm为达到了理想的复位标准。术后常规复查,评价伤口愈合情况、面形和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的颧骨突度值分别为(80.78±6.14) mm和(80.85±6.10) mm,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 P=0.719)。患者术后健、患双侧颧骨突度差值的绝对值为 (0.92±0.68) mm。43例骨折达到理想复位程度,另外2例颧骨突度差值的绝对值分别为2.3 mm和2.2 mm。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外形及功能恢复均满意。结论在单侧复杂颧骨复合骨折手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可以有效确保骨折复位的精确性,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颧骨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颧骨突度
  • 简介:目的探讨铣刀椎板截骨、钛板固定在棘突椎板复合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板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板复合原位回植,钛板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板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钛板固定棘突椎板复合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铣刀 钛板固定 椎管内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骶髂关节复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P均>0.05)。术后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前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骶髂关节 导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技术辅助后路微创张力带钢板在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髂复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根据Tile分型C1型骨盆骨折8例,其骶髂复合损伤移位均大于1cm,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均采取中药技术并辅助后路微创张力带钢板治疗,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后,观察治疗效果。结论中药技术辅助后路微创张力带钢板在在治疗不稳定骶髂复合损伤,更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骶髂复合体损伤 中西医结合 张力带钢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分娩和年龄对正常女性尿道括约肌复合及肛提肌结构的影响变化,为分析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103例无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志愿者,根据有无分娩史分为正常对照组24例和经产妇组79例,然后再将经产妇组按年龄段分为≤30岁组(19例)、31~44岁组(22例)、45~59岁组(27例)和≥60岁组(11例)四个亚组。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梯度回波(spin-echo-gradient-recalled echo,SE-GRE)脉冲序列对所有受试者行盆底DTI检查,测量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纵行肌、耻骨直肠肌及髂尾肌肌纤维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三个特征值(λ1,λ2,λ3),分析分娩史及不同年龄对尿道及肛提肌的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1)经产妇组中≤30岁组耻骨直肠肌FA值较正常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6,P=0.030);(2)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ADC值、λ2值及λ3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47、4.105、3.596,P=0.018、0.009、0.017),尿道中段纵行肌DTI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耻骨直肠肌FA值、ADC值、λ1值及λ2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071、6.051、6.672、3.688,P<0.001、P=0.001、P<0.001、P=0.013);(4)经产妇组中不同年龄组间髂尾肌FA值、ADC值及λ3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76、3.110、5.175,P=0.001、0.028、0.002)。结论分娩史主要影响耻骨直肠肌的微观结构,年龄因素对尿道环形括约肌及肛提肌微观结构的改变有一定的影响,DTI技术对观察盆底肌结构和评估微结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扩散张量成像 尿道括约肌复合体 肛提肌 年龄 分娩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片和CT影像在评估胸腰椎骨折中后方韧带复合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于我院接受X线片与CT影像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诊断后方韧带复合损伤情况,将患者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X线片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T影像的方式进行检查,经过检查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以及后方韧带复合完整性。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检查后,诊断结果与TLISS评分系统(Thethoracolumbarinjuryseverityscore)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后方韧带复合损伤诊断中,采用X线片与CT影像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均可以有效的进行初筛工作,两种检查方式各有特点,在临床中也都可以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后方韧带复合损伤诊断中,并且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X线片 CT影像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 标签: 颧骨骨折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3D打印技术 导板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复合截骨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手术要点,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完成椎管成形.随访病例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其中椎间盘突出症23例,椎管狭窄及合并椎间盘突出42例,椎管内占位性疾患32例,胸、腰椎骨折29例;患病节段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25例,腰段88例;单节段59例,2个节段42例,3个节段25例;未做内固定的105例,附加内固定的21例.结果所有病例的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无感染,术后7~10d摄X线片观察,棘突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截骨区无1例发生移位.随访1~3年,复查截骨回置区情况,摄X线片复查,回植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骨性愈合.本组126例中,优82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91.3%.结论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 标签: 截骨 椎板 棘突 原位回植 椎管成形术 节段
  • 简介:以果胶结构单元D-半乳糖醛酸和木素前驱物松柏醇-β-D-葡萄糖苷为原料,在多种生物酶的协同作用下合成了半乳糖醛酸-木素脱氢聚合物复合(GDHPC),并分别用酶解(果胶酶)和碱法(1mol/L的NaOH)对GDHPC进行处理。FT-IR和13C-NMR分析表明,D-半乳糖醛酸和木素脱氢聚合物之间形成了以苯甲醚键和酯键2种形式连接的木素-碳水化合物连接键;酶解和碱法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D-半乳糖醛酸的特征峰;碱法处理能降解酯键,但对苯甲醚键的降解作用并不明显;酶解对酯键和苯甲醚键的降解效果均较差。

  • 标签: 半乳糖醛酸-木素脱氢聚合物复合体 果胶酶 漆酶 13C-NMR
  • 简介:该文以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以塔中I号断裂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为目标,结合缝洞储集体主控因素,针对性地选用印模法古地貌恢复技术、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地震相波形分类组合技术、多属性约束井-震联合孔隙度反演技术以及叠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技术,分层次、分类型、分级别对缝洞储集体进行刻画,满足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生产需求。

  • 标签: 碳酸盐岩地震储层学 生物礁滩复合体 储层预测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带线锚钉十同种异体髌腱骨复合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选取20例陈旧性髌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同种异体髌腱骨复合治疗加石膏托外固定;观察组行同种异体髌腱骨复合加双带线锚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萎缩情况及X线片。结果观察组术后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股四头肌萎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双带线锚钉十同种异体髌腱骨复合复合体治疗陈旧性髌韧带断裂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双带线锚钉 同种异体髌腱骨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三角纤维软骨复合(TFCC)损伤患者在腕关节镜手术围术期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共4例TFCC损伤患者经腕关节镜治疗后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缩短围术期禁食时间,术后采取患肢功能位,及时镇痛,联合移动医疗APP,进行阶段性的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推送与随访提醒等,比较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例数,疼痛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卡方检验及t检验。结果2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14例出现腕关节肿胀,干预后缓解。根据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6%,腕部疼痛评分较术前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腕关节实际活动度占该关节最大活动范围的百分比进行评定,术前优2例、良10例、差12例,术后优14例、良8例、差2例。结论TFCC损伤患者腕关节镜手术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能为患者提供较全面护理,促进患者舒适及手功能恢复;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腕关节镜 显微外科护理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氨基酸类 诊断 胆管炎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Atzei 2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我们对21例Atzei 2型TFCC损伤患者行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术。术后随访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DASH上肢功能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以及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分级,据此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35个月,平均15.3个月,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DRUJ稳定性显著改善。VAS术前为(5.7±1.2)分,末次随访为(0.9±0.8)分。DASH术前为(47.8±7.2)分,末次随访为(11.9±4.1)分。术前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为(59.0±12.6)分,评价为可9例,差12例;末次随访为(87.7±6.1)分,评价为优8例、良11例、可2例。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为(91.7±15.6)°,末次随访为(123.8±8.5)°;旋转活动度术前为(128.7±12.3)°,末次随访为(153.2±7.5)°;握力术前为(19.3±3.2)kg,末次随访为(22.5±2.6)kg。所有随访指标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腕关节镜下经骨与关节囊联合修复Atzei 2型TFCC损伤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腕部功能,恢复DRUJ稳定,疗效满意。

  • 标签: 关节镜 治疗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SWI/SNF复合缺失的伴横纹肌样特征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胃SWI/SNF复合缺失的伴横纹肌样特征未分化癌6例,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测序,并行错配修复(MMR)蛋白、EB病毒编码的RNA(EBER)、HER2检测,总结其临床病理及分子特点,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75岁,首发症状主要为腹痛、黑便、吞咽不利,内镜提示胃部溃疡型肿物,镜下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到比例不等的丰富嗜酸性胞质呈横纹肌样形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3例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为阴性,但其他上皮标志物如上皮细胞膜抗原(EMA,6/6)、细胞角蛋白(CK)8/18(4/6)、CK7(1/6)可见灶性区阳性表达;p53蛋白4例弥漫强阳性(4/6),1例为阴性(1/6);Ki-67阳性指数60%~90%。其他间叶源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色素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相关标志物均为阴性表达。SWI/SNF复合亚基检测,即INI1(SMARCB1)、BRG1(SMARCA4)、ARID1A蛋白检测,5例为SMARCA4缺失表达(5/6),1例为ARID1A缺失表达(1/6),所有病例SMARCB1均未缺失;进行MMR检测,其中1例为MMR缺陷。3例HER2表达为0(3/6),1例为1+(1/6),2例为2+(2/6),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基因均无扩增;6例患者EBER均为阴性。4例手术根治标本行二代测序,3例检测到TP53突变(3/4),1例检测到ARID1A基因移码缺失突变,同时存在ATM、PTEN等突变,1例检测到SMARCA4基因拷贝数变异,同时存在ALK、BRAF、CDKN1B、BRCA2等基因突变。结论胃SWI/SNF复合缺失的伴横纹肌样特征未分化癌是一种分化极差且罕见的肿瘤,进行SWI/SNF复合相关蛋白检测有助于诊断,与SWI/SNF复合相关的基因改变将成为以后诊断、预后评估的新指标以及潜在的分子治疗新靶点,值得进一步关注。

  • 标签: 胃肿瘤 序列分析 SWI/SNF复合体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缝合锚钉修补肘关节内外侧韧带复合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2012年8月,本院共收治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9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均为3型,5例行切开体外组装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人工桡骨头置换术,2例行桡骨头切除术。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法分类,3例1型,5例2型,1例3型,其中6例行尺骨冠状突固定,所有患者均行缝合锚钉修补内外侧韧带复合,术后石膏固定3周,去除石膏,开始行肘关节屈伸,旋转康复训练。结果9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骨折愈合,肘关节稳定,无再次脱位。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2例为优,6例为良,1例为可。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连征患者,一般采取丝线修补外侧副韧带或者内侧副韧带,不能在韧带附着点原位有效固定,肘关节稳定性不能完全恢复,使用缝合锚钉在肌腱附着点原位加强缝合内外侧副韧带,伸肌总腱起点,屈肌旋前圆肌总腱起点,恢复肘关节稳定性,达到了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缝合锚钉 内外侧韧带复合体
  • 简介:哈姆森(Hamsun)远景构造是一个大型砂贯入岩复合,它是2004年挪威海上24/9—7探井的具体钻探目标。就如事先预测的那样,这口井及后来的侧钻都证实了优质砂贯入岩储层的存在。已发现油柱高度在100m以上,且伴生有一个小型气顶。据我们所知,这是世界上第一口以砂贯入岩复合为明确钻探目标的成功探井。

  • 标签: 复合体 型砂 构造 哈姆 威24 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