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进一步提高了精神疾病发生率,精神分裂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目前临床对于精神分裂症疾病具体产生机制尚未明确,分析疾病形成与患者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等多方向有关,患病后会对患者正常生活社交产生严重影响。现阶段对于精神分裂疾病主要以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为主,也会配合颅脑刺激等物理疗法。其中药物治疗,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他药物三种。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对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影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治疗指南 药物治疗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联合运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以及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5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联合心理护理等措施,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措施开展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PANSS评分、SAS、SD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精神科 康复训练 社交能力 心理护理
  • 简介:我国公安队伍的建设已经进入“公安精神”文化建设的阶段,不少省份的公安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本地的“公安精神”。精神是一个哲学和文化学范畴内的问题,考察“公安精神”必须以哲学和文化学的宏观视角为切入点。“公安精神”外在表现为公安民警的群体人格,从内在来讲又是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 标签: 文化 精神 “公安精神”
  • 简介:摘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工匠精神都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楷模,其载体身上承载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丰富和拓展着中国精神内涵。也每时每刻展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被赋予特殊的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青年所必备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精神素养。

  • 标签: 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时代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多发生在青壮年身上,临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发病后,一般具有清晰的意识,智能基本正常,但少数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现象。该疾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加重或恶化,最终出现衰退、精神残疾。但是,有些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能达到痊愈或基本痊愈的状态,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结合临床实践,患者的治疗会受到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用药效果差,患者容易出现不配合现象。为了进一步探讨心理治疗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心理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疏导联合药物应用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治疗。应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功能评定量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自知力因子评分和BPRS总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GAS评分和SSPI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72.09%,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应用在中青年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等各项水平,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精神分裂 中青年 心理疏导 药物治疗 效果评价
  • 作者: 孙志辉 张妍 郑重 王朴 潘桂花 廖皓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215129 江苏苏州,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国际医学部,430074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41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518000 广东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200030 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部,430072 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喹硫平)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传统药物+心理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阴性PANSS(症状量表)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和治疗依从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依从率97.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依从率8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症状指标为15.10±3.52分、阴性症状指标为10.32±2.69分,一般精神症状指标和PANSS总指标分别为40.09±8.24分和 62.31±8.63分,观察组焦虑指标与抑郁指标分别为 30.76±3.29分和34.97±2.50 分,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治疗的效果。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11月-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82例精神分裂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41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心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高。患者内心往往存在着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可加重病情。因此,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主动实施心理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 患者 心理治疗 作用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副反应。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把精神分裂症分为阴症和阳症,阴症又分为肾阳不足和肝气郁结,分别用四逆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阳症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共55例,均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剂量折算成氯丙嗪,下同),并与单用抗精神病药组作对照。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29.1%,优于抗精神病药组(x^2=4.21,P<0.05),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抗精神病药组(P<0.05,P<0.0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高,副反应少。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中医辨证 精神分裂症 疗效 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住院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齐拉西酮)和对照组(30例,口服氟哌啶醇),分别给予齐拉西酮和氟哌啶醇治疗8周。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齐拉西酮组显效率70.0%,有效率86.7%,氟哌啶醇组显效率63.3%,有效率80.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氟哌啶醇组为2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都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 标签: 齐拉西酮 氟哌啶醇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药物治疗,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上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4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编号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哌啶醇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使用利培酮这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PANSS、CGI评分情况,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例数大大减少,治疗有效率提高到93.2%,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有效克服经典型药物的缺陷与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较为安全、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痊愈。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 精神分裂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精神分裂症治疗的8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药物统计中心指定的限定日用剂量对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药物的利用指数与联合用药的情况等。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频度序列主要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患者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有44例,二联或三联用药治疗的患者有36例,药物利用度指数小于等于1。结论本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要用结构的倾向较为合理,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通常采用单一的药物治疗,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并不是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非典型药物 精神分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实施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单药组与联药组在年龄、起病年龄、住院天数和住院次数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年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以及有无联用氯氮平或是奥氮平是患者接受联药治疗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起病年龄小、住院时间较长、住院次数较多、是否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等,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联合治疗方案时,可以重点分析患者的上述指标。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联合治疗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选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区别(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24发生率及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状具有确切疗效,基本不会对机体代谢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 临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