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云南西南部的昌宁县北部澜沧江边的德斯里村一带发现了新石器遗存,我们在这里收集各类石、陶器标本30余件.这些器物在加工方法和造型方面颇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昌宁县乃至整个澜沧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风貌.一、遗址环境德斯里也叫大寨村.是昌宁县大田坝乡的一个行政村.村子位置在昌宁县北端澜沧江与永平河交汇处的河谷台地上.南距昌宁县城60公里.村子台地地形为西、南两面靠山,东、北两侧为澜沧江水流环绕.海拔高度约900米.由于地处峡谷,气候炎热,加之周围有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的良好场所.据传过去曾是“蒲蛮人”(布朗族)长久生活的地方,后来由于疾病流行,人口不断外迁,遂渐荒芜.1949年后,当地政府从数十里外的大田坝等地迁来若干民户,形成了今天的汉族村寨.据村民讲,“德斯里”一语,就是当年“蒲蛮人”的地名.现在被汉族沿用了.二、遗迹遗物

  • 标签: 新石器时代遗存 昌宁县 宁德 蒲蛮 云南西南部 澜沧江
  • 简介:本文根据陶寺遗址石制品复制实验的结果,结合一个陶寺晚期灰坑中发现的2万多件变质砂岩石片,对陶寺遗址晚期的石器生产的产能进行了估算。首先根据复制实验中的变质砂岩石制品的打片和制坯速度,推算出这2万多件石片可能是245件石坯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然后根据陶寺遗址石器的出土情况,分析了陶寺时石器的消费需求。最后将推算的石器数量与陶寺普通居址区2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的石器数量相比,认为陶寺晚期变质砂岩石器的生产可能远远高于自身消费的需求,超出自身消费的部分可能输出到周边遗址。或许用来换取陶寺自身发展需要但供给不足的物资。

  • 标签: 陶寺遗址 石器生产 产能
  • 简介:喇家村位于民和县铝之南约901公里处,现隶属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遗址位于黄河北岸二级台地,东侧为喇家沟,南距黄河120米左右,西侧为卡地沟,北部1.5公里处有民和至甘肃省临夏市的公路。遗址大部压在村内,遗址范围东西约350米,南北150米左右,较现在的村庄略大。村庄的周围皆有灰层及陶片等遗存,陶片俯首可拾。该遗址是一处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以齐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内涵丰富,文化堆积积厚在0.5—1.2米左右。

  • 标签: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遗存 文化堆积 出土 石器
  • 简介:更新世──全新世界限的划分与中国石器时代分期研究综述赵朝洪更新世末次冰期及更新世与全新世分界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研究一直受到考古学及史前史学界的关注。在考古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论及考古学...

  • 标签: 早全新世 时代分期 研究综述 旧石器 新石器 冰后期
  • 简介:岷江上游新石器考古起步较早,自20世纪20年代伊始,中外学者即在此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有彩陶片、磨制石器等实物,但数十年来的进展不大。近年来,岷江上游新石器考古有了突破性进展。2000年6月至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岷江上游地区开展了全面、

  • 标签: 新石器文化 阶段性 历史演变 文物考古 岷江上游地区 文化遗址
  • 简介:<正>从现有发表的资料来看,我国发现人类用火的遗址有20多处(1见统计表)。在这20多处用火遗址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7处: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4处;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10处。在这些遗址内,出土有烧骨,碳屑、烧石、灰烬、朴树籽以及火烧过的石器等。在山西省城西侯度旧石器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烧骨和碳屑等,不少学者认为,它们是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但是也

  • 标签: 旧石器遗址 用火遗迹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 周口店
  • 简介:1989年夏,笔者在澧县中武乡楠竹村机砖厂调查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位于澧水北岸,系河流三级阶地。澧水支流涔河在遗址的南面流过。遗址东南距县城15公里,东北距中武乡政府3公里,西南距大(土匚)垱区政府1.6公里,西距枝柳铁路5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1°38′50″,北纬29°46′40″。(图一)楠竹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洞庭湖区澧水流域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旧石器遗址。现将这里的调查材料简单报导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 标签: 旧石器遗址 调查简报 尖状器 三级阶地 枝柳铁路 石核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海拉尔河流域哈克遗址和辉河水坝遗址调查及发掘出土新石器遗存的文化性质与年代问题,将其划分为哈克一期遗存、辉河水坝一期遗存、哈克文化、辉河水坝二期遗存四种文化遗存。认为它们的年代分别为距今9000-8000年、8000-7500年、6000-5000年和5000-4000年,初步建立起海拉尔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讨论了这四支考古学文化的源流关系。并对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辽西地区和嫩江流域相关考古学文化在不同阶段对海拉尔河流域文化影响的强弱程度做了简要分析,认为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文化因素是海拉尔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

  • 标签: 海拉尔河流域 哈克一期遗存 辉河水坝一期遗存 哈克文化 辉河水坝二期遗存
  • 简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甘青地区 气候 新石器文化 环境 全新世
  • 简介:鼎由炊器之釜加上三足升高而来,从裴李岗文化始有了体系性的结构,并向东西南北演进,成为饮食器中的核心。鼎的观念内容,不但从文献上黄帝之鼎和禹启之鼎的传说中,更主要从甲骨文鼎字的构成,以及从鼎字与其他如贞、旨、凡、匕字的关联上体现出来,形成一个鼎-贞-正的统一体,并使鼎在成为仪式核心之器的同时,成为美之器。

  • 标签: 起源演进 结构定型 观念内容
  • 简介:微痕是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细微使用痕迹,包括线状痕、光泽等,可以说明石器的加工对象和作用方式,为石器功能研究提供较为直观的证据。本文通过对自制石器加工不同对象的模拟实验结果的认识,再对陶寺遗址石器的微痕进行观察,进而判断石器的功能。

  • 标签: 陶寺遗址 微痕 线状痕 光泽 石器功能
  • 简介: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石器张景明一、前言二道梁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敖包乡友好村西土梁上,东距乌力吉沐沦河2公里,西北距林东镇约10公里(图一)。梁上地势平缓,地表散布有大量红山文化陶片和细石器。1990年10月,为配合集通铁...

  • 标签: 红山文化 白音敖包乡 石核 石镞 赤峰市巴林左旗 刮削器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更新世末期的采食者拓宽了他们所利用资源的基本结构.在食谱中新增加了多种动植物食物,正是在生计上的这一“广谱革命”促使了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的过渡。新的研究显示,在亚洲西南部,人类对种类多样的植物性食物的利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类在开始驯化植物之前存在着一段强化采集食物资源的漫长历史。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晚期 食物资源 植物性 利用 人类 北方地区
  • 简介:一、引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其特殊性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特殊的生存方式.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它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1.

  • 标签: 东北地区 北部 俄罗斯 外贝加尔 旧石器时代 文化
  • 简介:为对陕西户县大王镇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的彩陶进行保护,在用X射线衍射测得表面风化物的成分及对彩陶含湿量测定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30%、20%、10%、5%)四元含氟共聚物(F4-SS)溶液进行加固防护处理,观察加固后彩陶的外观颜色,机械强度、吸水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F4-SS溶液加固处理后,彩陶的机械强度显著提高,外观颜色没变化,孔隙水蒸气通道无影响;5%-25%F4-SS用于酥松彩陶加固保护、5%-10%F4-SS用于硬质彩陶的表面防护处理,效果显著.说明F4-SS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彩陶的保护.

  • 标签: 含氟聚合物 新石器彩陶 颜色 强度
  • 简介: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新石器晚期的燕地考古文化研究对探讨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过程有着独特的价值。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均在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有所发现,说明当时燕地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重大。

  • 标签: 燕地 文明 农业 起源
  • 简介:正最近,笔者在查阅天津地区有关考古资料时,发现张家园遗址1965年出土的一件"穿孔石器"①,与相邻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石磬颇为相似,并就此翻阅了一些考古资料。本文名之为磬形石器,并就其出土层位、形制、年代及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步认识,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斧正。

  • 标签: 张家园 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石器 出土 天津地区
  • 简介:一、引言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

  • 标签: 东北地区东部 东部朝鲜半岛 之间文化
  • 简介:中国细石器及其工艺的分布是广泛而不平衡的,典型的细石器几乎都见于中国北方并且长时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南方的细石器遗址则分布稀疏。南北方细石器在分布、延续、工艺上的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南北方两个存在细石器技术的遗址进行了比较,希望能从中有所启示。

  • 标签: 细石器 虎头梁遗址 西樵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