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对胃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50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术后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护理后,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速度加快,并减少腹胀情况,让患者尽早痊愈出院。

  • 标签: 胃肠手术 肠道功能 穴位敷贴 护理
  • 简介:摘要:查阅整理相关穴位贴敷治疗癌症恶心呕吐文献,分别从单用穴位贴敷以及合内服中药、耳穴压豆等方法治疗恶心呕吐综述。指出穴位贴敷临床用药以温里药、理气药、补虚药为主,分别有吴茱萸、陈皮、生姜、白术等,穴位以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对于缺少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等问题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癌症 恶心 呕吐 穴位贴敷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辨证推拿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在某省儿童医院消化科诊疗的90例腹泻患儿,按照单双数抽签法分成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联合组于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予以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辨证推拿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联合组腹泻、呕吐以及发热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日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粪便性状和呕吐分值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辨证推拿更有利于改善腹泻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 标签:    中药穴位 推拿 小儿腹泻 护理中
  • 简介:摘要:查阅整理相关穴位贴敷治疗癌症恶心呕吐文献,分别从单用穴位贴敷以及合内服中药、耳穴压豆等方法治疗恶心呕吐综述。指出穴位贴敷临床用药以温里药、理气药、补虚药为主,分别有吴茱萸、陈皮、生姜、白术等,穴位以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对于缺少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研究等问题应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 标签: 癌症 恶心 呕吐 穴位贴敷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炙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炎的止痛作用。方法:在2021年6月~2021年12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按照中西医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患者自愿入组,甲组28例采用西医药物治疗,乙组28例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及 VAS评分进行观察。结果:甲组胃部疼痛消失的时间平均为(8.11±2.44)天,在治疗3 d后 VAS评分(4.00±0.72)分;乙组胃部疼痛消失的时间平均为(4.50±1.44)天,在治疗3 d后 VAS评分(2.00±0.60)分。乙组在治疗3 d后,胃部疼痛消失的时间和 VAS评分的各项指标都要好于甲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 标签: 中医治疗 脾胃虚寒 针灸治疗 胃痛 V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肺癌化疗后呕吐患者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后出现呕吐症状的肺癌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盲分法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参照组(n=30),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35),对比两组患者呕吐控制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1)观察组患者增加使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呕吐控制率高于参照组(P<0.05);(2)干预前两组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LC43)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此表评分结果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肺癌化疗后伴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呕吐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中药 穴位贴敷 肺癌 化疗 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高血压眩晕患者在采取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泡足治疗时的护理体会。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1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高血压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均分为实验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实验组采取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泡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穴位贴敷 中药泡足 高血压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热艾灸对终末期肝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实施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热艾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穴位贴敷 温热艾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推拿联合使用中药穴位贴敷对于治疗小儿鼾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鼾症的儿童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小儿推拿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小儿推拿治疗的基础之上,再实施穴位上贴敷中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进行治疗后鼾症的症状明显好转,出现打鼾、用口呼吸的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小儿鼾症选择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推拿 中药穴位贴敷 小儿鼾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痔病术后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后,对其预防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7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的痔病患者60例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研究组与常规组,研究组30例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常规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中药穴位贴敷实施在痔病术后患者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中药穴位贴敷 预防 缓解 痔病术后 便秘 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消渴病痹症护理中辅以中药穴位贴敷的应用价值。方法:纳选对象为2023.01至2023.12住院治疗的消渴病痹症患者90例,按数字奇偶法分成2组,组内均45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中药穴位贴敷,比对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以穴位贴敷实施干预,可增加患者就医满意度的同时,还具有较高安全性,建议推广。

  • 标签: 消渴病痹证 穴位贴敷 护理满意度 护理效果 改善下肢麻木症状
  • 简介: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支气管哮喘已成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我院儿科门诊在2006—2008年夏季进行冬病夏治,冬季予以巩固,观察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00例,并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哮喘穴位贴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飞羽中药熏蒸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出现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穴位中药熏蒸一起用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其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发生面部残疾的概率,使面部神经肌肉的作用有所增强。

  • 标签: 针灸穴位 中药熏蒸 顽固性面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进行小儿便秘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将中医理疗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1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86名患者进行研究,确认患者的个体状况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组内样本量设置为43,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单纯西药灌肠,而观察组内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中医理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分析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治疗后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小儿便秘患者进行治疗时,将推拿配合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保障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升,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小儿便秘 治疗方式 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老年夜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夜尿症患者60例,收治时间为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并将老年夜尿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夜晚排尿次数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老年夜尿症患者治疗后的夜晚排尿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老年夜尿症患者,观察组老年夜尿症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老年夜尿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减少患者夜晚排尿次数,还能增加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 标签: 中药穴位贴敷双涌泉 安慰剂穴位贴敷双涌泉 老年夜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液沐浴穴位按摩护理对产妇乳汁分泌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23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5例,对照组产妇应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液沐浴穴位按摩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在产后8h、24h、48h、72h的通乳例数,同时观察两组产妇产后48h后乳汁分泌量。结果在两组产妇不同时间通乳例数的比较中,观察组产妇在产后18h、24h、48h、72h的通乳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48h后乳汁分泌量的比较中,观察组产妇的乳汁充足率为84.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产后应用中药液沐浴联合穴位按摩进行护理,能够加快乳汁分泌,增加产妇乳汁分泌量,帮助婴儿接受母乳喂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药液沐浴 穴位按摩 乳汁分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