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针对《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以切森为代表的一方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而以施克列多夫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而是“简单商品流通”。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恩格斯首先提出了“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并认为它是《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论》第1卷的起点,是较低级抽象阶段上的简单商品流通。由于MEGA^2第2部分的出版,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有了新的文本基础。人们将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入地讨论和研究《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起点问题。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 简单商品生产 简单商品流通
  • 简介:《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 标签: 《伦敦笔记》 货币理论 社会再生产 危机
  • 简介: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来剖析今天的美国霸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战后美国霸权的经济实质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日益加深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美国维系美元霸权,追求垄断利润的目的,日益推动其成为21世纪全球战争的最大策源地,并将最终导致美国的衰落。

  • 标签: 列宁 美国 霸权 美元霸权 帝国主义
  • 简介: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 标签: 《哲学笔记》 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 简介:全球化在西方从古到今有三次大的浪潮:一是古代人的主观静观中的天宇世界,即形而上学的全球化时代;二是在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工业生产中,地球只不过是被支配的现实对象物——可价值功用化的土地,这也是资产阶级的大地全球化时代;三是今天由电子媒介和网络信息建构起来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这也是所谓电子全球化的时代。斯洛特戴克认为,所谓“全球化”概念,其实是一个由布尔乔亚制造出来的意识形态伪境,因为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才出现的中性概念,而是一个饱含资本主义近代以来血腥侵略和掠夺的复杂历史进程的映射。

  • 标签: 斯洛特戴克 《资本的内部空间》 电子全球化 资本主义掠夺
  • 简介:90年代初,自罗伯特·普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出版以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立即成为西方学术界的流行话语。正如罗尔斯的《正义论》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正义概念重回学术主流地位一样,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使得社会资本问题为学界所重,多学科的众多学者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一书编入了。

  • 标签: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李惠斌 杨雪冬 社会公正
  • 简介: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存在一个重大误区,就是总以为"化"是把普遍的东西"化"为特殊的东西,实际上,离开了普遍的东西,"化"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都成了问题。如果说《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有什么重大的直接意义的话,那么,确实有这样一个,但可惜的是,没有被充分注意到或真正被遗漏了。这就是《资本论》与东方问题,《资本论》与俄罗斯问题,进而,是《资本论》与中国化的问题。它表明,无论是什么"化",都必须是彻底的:一方面,不能偏离普遍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具体"化"的特殊性不过表明,这个特殊性的"化",不过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一个环节。

  • 标签: 从具体到抽象 从抽象到具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