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根据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急性肾盂肾炎 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以MCC、PVPP和泡腾剂为崩解剂制备茶苯明口腔崩解片。方法以聚丙烯酸树脂E100为载体制备茶苯明包合物以掩蔽其苦麻味,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片剂,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行处方优化,并对药物体外溶出进行评估。结果以MCC、PVPP和泡腾剂含量为自变量,体外崩解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拟合的效果较好,较优处方为MCC5.3%、PVPP8.1%、泡腾剂15.6%。与市售普通片比较,口腔崩解片具有明显速释效果。结论将茶苯明制成口腔崩解片能显著提高其体外溶出速度。

  • 标签: 茶苯海明 口腔崩解片 星点设计 效应面
  • 简介:阿尔茨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导致的认知和记忆功能下降。情景记忆丧失一直被认为是其重要特征,因此认为其是影响认知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明显的症状。AD诊断标准强调有记忆障碍及其他认知功能的损害,包括执行或视觉空间功能,语言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障碍 认知障碍 语言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前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人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发展中重要的致病菌,但H·pylori诱导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H·pylori的尿素酶、移行能力、粘附因子、应激反应蛋白以及其它早已了解的致病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深人,空泡毒素(VacA)及其异质性与疾病的相关性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对其诱导上皮细胞空泡形成机制的了解也有所进展。脂多糖在胃炎及H·pylori相关性自身免疫中的潜在角色也已被认识。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AG致病岛 致病机制 诱导 相关性 空泡毒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皮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皮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皮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状皮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皮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1994年Morimasa报道了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经验,1994年Morimasa[2]首行应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状皮瓣治疗20例踝周及足跟部疾患

  • 标签: 伴行 岛状 带腓肠
  • 简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状皮瓣是指以皮神经周围及皮神经内血管网丛为血供的轴型皮瓣。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四肢的6种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状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膝、踝、腕和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皮神经营养血管 岛状皮瓣 临床应用 血管网 轴型皮瓣 血供
  • 作者: 王伟1王辉1刘宗磊2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1.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     河北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     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    目的:探究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方法以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诊I期修复拇指指腹缺损患者,对缺损部位均采取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方法,回顾分析拇指指腹缺损修复效果。结果:40例患者通过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急诊修复,皮瓣全部成活且指腹较为饱满,40例患者中1例出现皮瓣肿胀,1例出现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经过对症处理,症状消失,修复后的拇指指腹存在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3-7mm,指关节能够正常活动。结论:急诊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后采用手部带感觉的岛状皮瓣进行修复,修复成功率较高,能够保证正常的手部感觉功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指关节活动能力。  【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用于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以骨间背侧动脉为蒂设计前臂背侧状皮瓣,顺行转移修复肘后创面。结果6例病人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色泽、质地、弹性及感觉良好,肘关节功能正常,无不适感。结论该皮瓣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是修复肘后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 动脉 修复 肘关节功能 皮瓣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状皮瓣修复会阴部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9年3月,设计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旋转180°后修复各种原因所致会阴部创面8例,供区植皮或局部皮瓣转移后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供瓣区愈合情况。结果1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拆除蒂部的部分缝线后缓解;1例皮瓣掀起后远端血运欠佳,遂改行皮瓣延迟术,二期转移修复会阴缺损;其余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出现切口裂开、感染、皮瓣下血肿和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移植皮瓣外观及形态良好,无明显臃肿、色素沉着;供瓣区无明显继发畸形。结论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血供可靠、供区易修复,可大范围转移,是修复会阴部原发或继发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旋髂浅动脉 岛状皮瓣 会阴 软组织缺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伴有骨质外露的严重手外伤越来越多,其中拇指的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参考文献完成带筋膜蒂逆行大鱼际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桡侧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大鱼际 拇指 缺损 指端 电动工具
  • 简介:背景:迄今尚无有关希腊皮肤黑色素瘤(CM)发病率的报道。本文提供了1999--2002年间希腊南部克利特人群发生CM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试图与意大利人群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对1999--2002年间首次被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102例克利特本土患者进行调查,由2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对全部患者进行完整的皮肤科检查。统计克利特总体人群的CM原始发病率及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以及岛内4个辖区各自的CM发病率。结果:希腊人群的CM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4.6/10万人年,女性为4.7/10万人年。4个辖区的原始发病率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克利特CM患者和意大利CM患者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CM组织学类型,毛发颜色,日光照射后皮肤反应,15岁前日光晒伤史,是否存在晒斑,普通痣的总体数量等。结论:克利特CM的发病率高于希腊全国的估计发病率,但与欧洲南部其他国家CM的发病率相当。

  • 标签: 标准化发病率 皮肤黑色素瘤 希腊 统计学差异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
  • 简介:目的采用中指尺侧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带中指尺侧指动、静脉及神经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取同手中指尺侧远端指间关节近侧,不超过远侧指间关节,掌、背侧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侧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结果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中指尺侧状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 标签: 拇指 中指尺侧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葫芦市近3年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提示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方法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2月总住院例数6881例,其中儿童喘息性疾病为675例。结果儿童喘息性疾病占同年总住院例数的百分比分别为2010年8.59%;2011年12.19%;2012年12.35%。住院百分比逐年增加。结论儿童喘息性疾病的住院百分比增加提示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全年散发并且有季节性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城市﹥农村;男孩﹥女孩。

  • 标签: 儿童喘息性疾病 发病率 逐渐上升 季节性 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