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9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当代博物馆展览设计师正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历史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历史馆、纪念馆、遗址公园、艺术馆、水族馆、动物园以及游客中心等主题内容阐释机构的展示设计中,以营造全新的观众参观体验。

  • 标签: 多媒体技术 历史博物馆 应用 规划 现代科技 技术运用
  • 简介: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训练和对所学知识运用情况的检验。为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和素质,毕业设计形式应多元化,要与学生的毕业实习、专业技能大赛、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有机结合。应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要求,以保持专业建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标签: 应用技术型 本科院校 毕业设计 多元化 教学改革
  • 简介: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的建筑遗址有房屋瓦顶、墙体的砖基础、坍塌的夯土墙、水井、排水道等。通过对墙基、井壁、井台、排水道几处用砖的规格、铺砌方式,已使用及未使用的板瓦、筒瓦,墙体所用的夯土及土坯的分析研究,结合已发掘的几处汉代居住建筑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可以看出,三杨庄遗址的建造技术与西汉时期居住建筑的建造技术相比较高。这同样是对遗址所处西汉末、东汉初这个时期论断的重要支持。

  • 标签: 三杨庄 汉代 庭院建筑 建造技术
  • 简介:可溶盐是导致陶器酥粉等病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对脆弱陶器的有效脱盐处理,本文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贴敷脱盐法的工艺条件。采用高吸水树脂材料糊化后与载体材料制成复合脱盐垫对器物贴敷脱盐,采用纸条—氯离子选择电极法表征陶器的脱盐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盐类材料(SF4)和聚丙烯酸盐类(SL10)脱盐效果最佳。复合材料贴敷脱盐技术在脆弱陶器脱盐中具有高的脱盐效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脱盐新方法。

  • 标签: 陶器 脱盐 复合材料
  • 简介:传统匠师在古建筑修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其一再执着于传统营造技艺和坚持恢复传统形式的观念与作法,常常与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技术产生冲突,无法实时支持现代古迹修复的需要。从传统建筑的修复技术中应建立起传统建筑保存的科学,本文以台湾木构造建筑为例,指出传统建筑营造与保存修复技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建构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应有的原则与看法。

  • 标签: 传统建筑 修复技术 木构架 台湾地区
  • 简介:“2004’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将于2004年5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 标签: 2004年 博物馆 相关产品 技术博览会
  • 简介:丰田织布机的创造和传播是近代东亚工业技术演化的一个实例。丰田佐吉凭借“逆着潮流游泳”的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成功开发了丰田织布机这一技术产品,带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1920年代,通过拆解仿制,中国的大隆机器厂等企业也成功制造出丰田织布机。抗战胜利后,中国机器制造公司通过丰田的技术转让,获取了丰田式自动织机的制造能力。发明创新、逆向工程与技术转让构成了近代东亚工业技术演进的三条路径,后发国家需要凭借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克服技术演化中的难关,尤其需以“非理性”的动机超越市场需求中理性决策对技术发展的抑制。对后进国的技术演化而言,意识形态起着关键作用。

  • 标签: 技术演化 技术转移 机械工业 企业家精神
  • 简介:传统匠师在古建筑修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其一再执著于传统营造技艺和坚持恢复传统形式的观念与作法,常常与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技术产生冲突,无法实时支持现代古迹修复的需要。从传统建筑的修复技术中应建立起传统建筑保存的科学,本文以台湾木构造建筑为例,指出传统建筑营造与保存修复技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建构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应有的原则与看法。

  • 标签: 传统建筑 修复技术 木构架 台湾地区
  • 简介:徐强,男,1971年11月出生,土家族,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安徽中兴继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执行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

  • 标签: 企业家协会 信息技术 青年联合会 执行会长 副主席 青年志愿者
  • 简介:法语视听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原始听力素材的敏感性和认知性。通过对源自法国或是法语地区视听材料的收看,学生的大量练习能够帮助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多媒体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能够给新时代的法语教学提供理想的实践环境。

  • 标签: 多媒体技术 大学法语视听说 课件 听说能力
  • 简介:对博物馆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有效途径。为广泛发挥物联网在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控方面的作用,阐述了基于"洁净"概念的博物馆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内涵,分析了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有害生物四方面监控的特点与需求,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几项重大文物展览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情况,指出大力加强博物馆环境适宜的监测技术研发,是实现博物馆环境风险预控的关键。

  • 标签: 博物馆环境 预防性保护 监控技术 物联网
  • 简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各方学者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也可谓成果显著。而对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深层期望研究却较为缺乏,但旅游者的期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本文采用新一代消费者倾听工具中的隐喻抽取技术(ZMET)结合方法-目的链(MEC)调查乡村自助旅行者中的大学生群体发展乡村旅游之观点,通过构建受访者的心智地图与共识地图,得以了解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深层期望。研究发现,乡村自助旅游者的最终期望集中在休闲、体验、情感、生态、产业五个方面。本研究亦根据研究结果为旅游从业者提供相关建议,作为其在产品设计策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参考。

  • 标签: 隐喻抽取技术 乡村旅游 心智地图 方法-目的链 共识地图
  • 简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3月1日与美国宇航局负责人在华盛顿签署合作协议。按照协议,教科文组织将利用美国宇航局空间技术加强对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对生物保护圈的监测,同时有关技术还将应用于教科文组织在自然灾害和教育方面的工作。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宇航技术 文物保护 世界遗产 合作协议
  • 简介:物联网的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分析了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的发展历程,指出物联网是实现"智慧地球"的关键。之后分析了"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GIS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基于物联网的GIS应用方法。最后对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给出了物联网在文博行业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 标签: 物联网 GIS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正>辽代马直温夫妻合葬墓位于北京市大兴京开公路西红门段东地,1979年10月在进行基建工程中发现此墓。墓中除出土有墓志(青石质)、瓷器、唐代及北朱的铜钱外,还发现一批木俑及盛放骨灰用的、关节可以活动的人型木偶。这些东西在北京出土的文物中是很少见的。十二生肖木俑,现存十一件,通高36.5~40厘米,系柏木圆雕,戴冠,着方领大袖袍服,执笏。生肖雕刻于冠上。十二辰中缺“戊狗”。大型活动关节木偶(系真容木雕像)二躯。男女各一。其中女像仅存残肢;男像亦

  • 标签: 脱水试验 木俑 木偶 饱水木质文物 细胞壁 木材
  • 简介: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其应用已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中,也为文博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基本满足了提升博物馆服务观众的能力与效果,本工作以博物馆观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描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观众服务领域的几种应用设想。

  • 标签: 物联网技术 博物馆 观众服务
  • 简介:第三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于7月20日至23日在羊城广州召开。来自全国文博单位从事文物修复的科技人员、老专家及香港、澳门的同仁等60余人到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东莞之南文化艺术传播公司联合召开的,共收到论文67篇,有30多篇论文在大会宣读。论文包括金属器、陶瓷器、纺织品、竹木器、家具、古籍、壁画及文物修复目前现状与改革方向、资格证书及师承制等文物修复领域的技术和工作。

  • 标签: 修复技术 全国文物 广州召开
  • 简介:该项目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上海博物馆牵头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项目于2006年底启动,将在2008年底之前,针对博物馆文物库藏、展示等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危害因素开展综合研究,分6个专题研究微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控制技术与标准,开发调控微环境相对湿度和污染气体的材料、技术及文物藏/展柜设施,建立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2007年11月29日,根据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第三方机构评估咨询管理暂行办法》,

  • 标签: 馆藏文物 控制技术 保存环境 中期评估 课题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