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我国《民法总则》(第110条及第111条)明显地是将隐私与信息分别加以保护的,但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是:在这种二元保护模式中,隐私与信息能否明确地加以区分?从国外的立法例看,多采取信息与隐私的“一元制”保护模式,即不区分信息与隐私,原因就是信息与隐私难以区分。文章赞成我国民法总则的“二元制”保护模式,并且认为,隐私与信息是可以区分的,应用“三分法”来区分隐私与信息,即分为纯粹的个人隐私、隐私性信息、纯粹的个人信息。从对隐私和信息保护的请求权基础上看,受到损害的主体之请求权基础在于《民法总则》的第八章“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及《网络安全法》等特别法。《民法总则》第109-111条虽然规定了对隐私权和信息权的保护,

  • 标签: 隐私 隐私权 个人信息 民事责任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个人信息日益地渗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个人信息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譬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完整而准确的个人信息对于社会保障来说是必备的。然而,个人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成为不法分子逐利的工具,严重侵犯了自然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个人信息又会涉及到自然人的隐私权,这样又会给自然人带来无法预估的身心损失。民法总则第111条中明确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但相关配套的民事法律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出台类似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类似的专门法律,其次要加强行业自律,最后协调立法规制与行业自律实现1+1>2的效果。从而有效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

  • 标签: 民法总则 个人信息 法律保护
  • 简介:摘要有学者认为《民法总则》赋予无因管理的管理人请求受益人偿还因管理行为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的权利,却只赋予见义勇为的受害者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权利,明显有失公正,并对《民法总则》第183条专门规定见义勇为条款的法律效果是否能达到立法目的提出了质疑,对此,本文将以此为核心对于《民法总则》见义勇为条款与无因管理条款的背后蕴藏的法理进行分析比较,以法条背后所蕴含的法理来检测此种观点的合理性。本文认为为了实现本条的立法目的,加之价值权衡,社会上应该普遍设立见义勇为救助基金,来对侵权人无力偿还,且受益人适当补偿之后见义勇为人依旧无法获得完全救济的情形予以补偿,从而达到立法所预期的效果。

  • 标签: 民法总则 见义勇为 侵权人 受益人
  • 简介:理性、体系性是民事立法的生命.《民法总则》第146条对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规定存在体系化思维不足、类型化不够、未规定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第三人效力等问题.立法论上,未来《民法典》应对单独虚伪表示行为及其效力作出规定,以克服虚伪表示行为类型化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双方虚伪表示行为的法律效果可能与第三人相关,故还应就其对第三人的效力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 标签: 虚伪表示行为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 真意保留 戏谑行为
  • 简介: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高等教育法总则的探讨潘懋元,李泽,邱邑亮(厦门大学)关于高等教育法的研究,我们原先是以《“高等教育法·总则”的性质内容》作为课题申报立项的。此后,国家教委高教司下达通知,委托我们就高等教育法如何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应...

  • 标签: 高等教育法 基本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基本法 总则
  • 简介:第三人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因表意人是受胁迫而为之意思表示,有违合同自由原则,其效力当然受到影响。此处的“第三人”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非所有第三人均可。其效力集中体现为受胁迫人(表意人)与相对人之间利益的冲突。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可得知,现存有两种关于第三人胁迫合同效力的立法模式:静态安全保护主义立法模式与动态安全保护主义立法模式。并进一步对我国《民法总则》第150条之规定进行评价,认为《民法总则》第150条中采取了静态安全绝对保护主义之立法模式,其弥补了我国第三人胁迫制度之空白,但并未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予以适当的保护,进而指出静态安全相对保护主义之立法模式更适合我国。

  • 标签: 合同自由 静态安全 动态安全 第三人胁迫
  • 简介:真意保留和戏谑行为是真意隐藏行为的两种表现形态,在德国法上均属于“单方虚伪表示”的范畴.我国《民法总则》第146条第2款对此并未予以区分,实为立法上的遗憾.基于二者在行为人隐藏真意之目的以及法律效力上的差异,应在《民法总则》司法解释中予以释明.在效力规则的确定上,真意保留应以表示主义为原则、意思主义为例外,而戏谑行为则应采意思主义同时适当兼顾表示主义.

  • 标签: 真意保留 戏谑行为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 表示主义
  • 简介: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是一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内产业发展,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反腐倡廉的一部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共分九章,八十八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行为 使用效益 集中采购 反腐倡廉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