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大气冷凝器结垢原因垢样分析以及装置在线化学清洗应用效果评定,指出采取在线清洗措施是解决中国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蒸馏装置减顶大气冷凝器结垢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大气冷凝器 结垢原因 积垢分析 在线化学清洗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
  • 简介:储油库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油品在储罐中的蒸发损耗和油品的装卸损失。对于浮顶罐大、小呼吸排放的主要蒸发损失烃类(NMHC)的排放量计算,国内外均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EPA经验公式,计算误差值比较小,适用于各地区油罐呼吸损耗的计算。储罐密封、密闭液下装车技术、油气回收装置末端治理等污染控制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油品储运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减少油库对环境的污染。

  • 标签: 储油库 大气污染物 计算 污染控制
  • 简介:反转构造是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的一种复合构造样式。伸展盆地发育的3套层序和控制性断层上的零点是认识反转构造的基本参数;此导出的反转率、位移-距离曲线和生长指数可用于运动学分析。含油气盆地中的2大类4亚类反转构造分别形成于面状断层的扩展褶皱作用和铲状断层的弯曲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可对油气聚集和油气勘探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运动学 形态类型 油气地质 反转构造 张性断层 同位张层序
  • 简介:以内燃机油100℃运动黏度的测量为例,对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的不确定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运动黏度测定的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各不确定度分量,并作了量化,最终计算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本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为(14.18±0.16)mm2/s,置信水平95%。

  • 标签: 测量不确定度 运动黏度 石油产品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评估 不确定度分量
  • 简介: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受沉积相的影响,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广泛发育。依据岩心、岩石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资料的研究,探讨认识了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的岩石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溶作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模式。

  • 标签: 层序不整合面 溶蚀作用 白云岩 寒武系—奥陶系 塔中地区
  • 简介:广东省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构造研讨会'。这次学术交流会是一次专题性研讨会,旨在探讨南海北部陆缘(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拟予以统一的命名。会议由广

  • 标签: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 新生代 油气地质 构造运动 命名
  • 简介: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三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三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三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 标签: 新构造运动 渤海海域 第三系 大型油气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环县—镇原地区是近几年的重点勘探地区,随着勘探实物工作量的加大,出现的一些地质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根据长7—长6段存在的凝灰岩、震积岩、含灰砾岩和长7—长1段地层加厚等多种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长7—长6段沉积期与长9—长8段沉积期区域构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造成了该区不同层系、不同区块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含油性。为此该文提出了分区分层、不同油藏类型区别勘探的思路。

  • 标签: 差异构造运动 成藏差异 目标勘探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