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YL-Ⅰ型微创碎吸针行侧脑室穿刺联合腰终池置管双向外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使用YL-Ⅰ型微创碎吸针和硬膜外麻醉管分别行侧脑室三角区穿刺和腰终池穿刺置管,辅以尿激酶溶纤外引流。结果25例患者依GOS分级,恢复良好17例,中残4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继发交通性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继发脑室系统感染2例,经鞘内注药治愈。结论侧脑室联合腰终池双向外引流辅以尿激酶溶纤是治疗重症脑室内出血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微创 重症脑室内出血 尿激酶 双向外引流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伽玛刀靶点与单靶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单靶点与12例靶点治疗的经验。均使用Leksell—B型伽玛刀,准直器4mm。靶点者靶点分别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和近三叉神经半月节处,单靶点者仅置于三叉神经根脑桥进入区。两组均为中心剂量70—90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将20%等剂量线限定在脑桥表面,使脑干表面剂量小于16Gy。结果随访12~114个月,平均66.4月。单靶点组有效223例(94.5%),无效13例(5.5%),复发14例(5.9%),发生并发症9例(3.8%)。靶点组有效12例(100%),发生并发症4例(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以靶点者为高(P〈0.05)。结论靶点治疗不能明显提高有效率,反而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当三叉神经根紧贴脑桥或受压变形时,为弥补单靶点可能引起的三叉神经受照不足,可使用靶点治疗。

  • 标签: 放射外科手术 三叉神经痛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额颞部开颅一次成型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手术时整块去除额颞部骨瓣、结扎矢状窦并完全剪开大脑镰减压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治疗后中重度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该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方法。

  • 标签: 弥漫性脑肿胀 双额颞部开颅 去大骨瓣减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额部开颅大脑镰切开治疗不对称性额挫裂伤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2月~2011年11月采用单侧额部开颅大脑镰切开术救治不对称性额挫裂伤38例患者的临床经验。结果25例患者恢复至简单的生活能自理;10例患者出现肢体偏瘫、神志淡漠、定向力障碍等不同程度神经体征;2例患者呈睁眼昏迷状态;1例高龄患者因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而放弃治疗。结论单侧额部开颅大脑镰切开救治额叶挫裂伤具有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加快了手术进程,保留了较多生理解剖结构,同时避免或减少了镰下疝的发生的优点。

  • 标签: 镰下疝 大脑镰切开 脑挫伤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及对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病患者50例,依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病患接受侧开颅手术入路治疗,观察组病患实施单侧骨瓣开颅手术入路治疗。对2组病患的手术用时、输血量、住院用时以及住院费用进行观察比较,并依据格拉斯哥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患的手术用时、输血量、住院用时以及住院费用等较参照组均明显更低,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2.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2.0%,2组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PSQ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2组SSQOL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1)。结论:对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病患采取单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及预后更好,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十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