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静脉勃起功能障碍手术前、后阴茎海绵体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静脉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其手术前和手术后2~10个月内,采用彩超对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阴茎背深静脉血流速度等进行检测。对比术前、术后上述各项血流指数的变化。并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手术后的勃起效果。结果术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的平均PSV(44.6cm/s)与术前(42.0cm/s)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RI平均1.0高于手术前0.79(P〈0.01);手术后背深静脉未见血流。患者术后阴茎勃起效果良好。结论静脉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后可改善其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从而改善阴茎的勃起状况。

  • 标签: 静脉性勃起功能障碍 阴茎背深静脉包埋术 彩超
  • 简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难治肾病综合征(refractornephroticsyndrome,RNS)是指对激素抵抗、依赖和经常复发的肾病综合征病例[1]。激素依赖是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撤药过程中NS复发2次或2次以上者;激素抵抗是指应用泼尼松足量(1mg·kg-1·d-1)治疗达6个月以上而无效者。RNS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治疗效果不佳,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减轻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认为湿热之邪,属六淫合邪,兼具湿邪和热邪之,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符合RNS病程特点。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从湿热论治 临床综合征 激素抵抗 减少复发 激素治疗
  • 简介:狼疮肾炎(LN)是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终末期肾衰的常见病因之一.根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肾穿刺病理活检资料,LN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81%,其病理改变以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肾小球、肾小管、血管及间质的损害为特征,而炎症和免疫异常参与肾病的发展.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霉酚酸酯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 简介: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二位。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前列腺癌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香港、台湾及上海等地区,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已经超过膀胱癌成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 标签: 转移性前列腺癌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 治疗 男性肿瘤 恶性肿瘤 癌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Graves病相关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近期预后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9例Graves病肾损害患者临床病理情况及2年以上随访结果。结果Graves病肾损害临床上以蛋白尿为主,表现为肾炎综合征(77.8%)或肾病综合征(22.2%);其肾脏病理表现多样化,4例(44.4%)为系膜增生性肾炎,3例(33.3%)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2例(22.2%)为膜肾病。为加强Graves病治疗,并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对本病治疗有效。随访期内,3例(33.3%)在病程中因Graves病复发而肾病加重,其中1例出现肾功能损害;3例(33.3%)出现系统红斑狼疮、糖尿病、肿瘤等合并症。结论Graves病可继发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及近期预后不尽相同,预后并不乐观。

  • 标签: GRAVES病 肾脏损害 病理 预后 回顾性分析 蛋白尿
  • 简介:狼疮肾炎(LN)是系统红斑狼疮(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为了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应用霉酚酸酯(MMF)治疗LN患者30例,并与环磷酰胺(CTX)治疗的25例患者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霉酚酸酯 狼疮性肾炎 TNF-Α
  • 简介: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分为特发性膜肾病和继发性膜肾病[1]。陈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膜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尤其在运用黑料豆丸和清热膜肾颗粒治疗特发性膜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我们跟随陈以平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有幸从导师侍诊3年,现将陈老师治疗继发性膜肾病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性 陈以平 治疗 病经 临床特点
  • 简介:过敏紫癜,也称Henoch-SchonleinPur-pura(HSP),以首次描述过敏紫癜出现肾脏损害表现的德国学者Schonlein和其学生Henoch的名字而命名。Osier1895年肯定了肾脏表现在过敏紫癜的重要。皮肤、关节、胃肠道及肾脏是本病受累的主要器官。1994年系统脉管炎命名国际商讨会议上把它定义为:一种由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小血管炎,累及皮肤、胃肠道、肾小球,并伴有相关的关节炎或关节痛。

  • 标签: 过敏紫癜性肾炎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过敏性紫癜 免疫复合物沉积 肾脏损害
  • 简介:目的探讨结痂膀胱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例结痂膀胱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等,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62岁,输尿管结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经实验室、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诊断考虑为结痂膀胱炎,行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结痂膀胱炎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影像学联合膀胱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治疗上包括抗感染、酸化尿液和病灶刮除等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的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黏膜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庆大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明显,对于结痂膀胱炎患者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

  • 标签: 结痂性膀胱炎 钬激光碎石 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灌注
  • 简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肾脏的损害有多种,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包括膜增生性肾炎、膜肾病、IgA肾病)、肾淀粉样变性、狼疮肾炎等[1~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肾病(HIV-associatednephropathy,HIVAN)是HIV感染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快速进展性肾衰竭为临床特点,病理表现为萎陷型肾小球硬化(collapsingglomerularsclerosing)和变异的小管间质肾炎(variable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的一种独立的肾脏疾病[4].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肾病 临床特征 病理学 发病机理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委员会2011年制定出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实践指南[1],其目的是为已确诊为肾小球肾炎的患者提供全面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治疗指导和建议,协助肾科医生改善治疗,但指南中不包括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或预防,重点在于儿童和成人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中较常见的形式。本指南的制定遵循证据的审查和评价,

  • 标签: 临床实践指南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小球肾炎 解读 肾小球疾病 疾病预后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26岁,因尿频、尿痛10d伴血尿5d入院,否认腰部外伤史。查体:膀胱区稍隆起,轻压痛,叩诊呈浊音。B超提示:膀胱底可见5cm×5cm异常回声。CT扫描提示:膀胱内血凝块、膀胱底前壁5cm×5cm软组织影。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镜检、膀胱肿瘤及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镜下见膀胱内有大量血凝块,约1000mL,吸尽血凝块,见膀胱底、顶交界处有一直径约5cm左右新生物,表面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溃烂出血,

  • 标签: 膀胱 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简介:根治肾切除术是肾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于肾周筋膜外游离并切除肾脏及肾周脂肪、同侧肾上腺及区域淋巴结。其切除范围随着人们对肾癌的认识改变而变化。从单纯的肾切除术到经典的根治肾切除术,肾癌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近30年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进步和普及使得肾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在行根治肾切除术时,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可不再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并保留同侧肾上腺,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术后生存效果。

  • 标签: 肾癌 根治性切除术 肾上腺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肾癌的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9例囊肾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囊肾癌,随访3~6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结论综合运用B超、CT等各种检查,可以提高囊肾癌的术前诊断率,但仍有一定的误诊率,术中再行快速冷冻切片及术后细致的常规病理切片可更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行肾癌根治术或肾部分切除术,囊肾癌的预后较好。

  • 标签: 肾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腹膜炎是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居家进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最终可导致患者退出CAPD。我们通过对本腹透中心近5年来所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CAPD 终末期肾衰竭 腹膜透析液 腹透中心 腹透液 临床指导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中,合并症与膀胱全切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至2010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全切的246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收集包括年龄、性别、手术延搁时间、尿流改道类型、盆腔淋巴结清扫范围、TNM分期、肿瘤细胞病理分级在内的临床资料.使用ACE-27合并症评分表对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情况进行评估.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合并症与术后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62±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47±31)个月.151例(61.38%)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118例(47.97%)患者至少存在一个器官的合并症.其中无合并症患者128例(52.03%),轻度合并症患者79例(32.11%),中度合并症患者33例(13.41%),重度合并症患者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合并症(P=0.002)和重度合并症(P〈0.001)患者的术后总生存率较无合并症和轻度合并症患者低.除此之外,年龄≥70岁(P=0.002)、手术延搁时间≥12周(P=0.044)、盆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P=0.014)及TNM分期〉T3(P〈0.001)也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降低有关.结论随着合并症严重程度的增加,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生存率逐渐下降.

  • 标签: 膀胱全切术 合并症 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dendriticcells,TIDCs)的数量与活化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分析前列腺癌组织TIDCs的表达与患者血清PSA值、年龄、Gleason评分、骨转移等情况的相关。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技术标记2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的CD1a及CD83分子,镜下观察被标记的DC的形态和分布情况并人工计数,比较良性和恶性前列腺组织的DC的CD1a及CD83的均数,使用student—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28例前列腺癌患者CD1a、CD83、年龄、PSA、Gleason评分的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列腺癌组织DCCD1a多分布在癌周,染色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1a的数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织DCCD83亦分布于癌周,染色较浅,数量比前列腺增生组织CD83的数量略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CD1a、CD83、年龄、PSA的相关不显著,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TIDCs多分布在癌周,总体数量(用CD1a标记)较良性前列腺组织少,活化的TIDCs(用CD83标记)的数量与良性组织相差不大;CD1a、CD83与年龄、PSA、Gleason评分及骨转移相关不显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CD1A CD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