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院护士医院感染控制能力的作用。方法 组织成立品管圈成员,针对本院护士选定感控兼职人员,从 2022 年 1 月起,开始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回顾分析此活动实施前、后护士医院感染控制能力。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医院各科室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中医院感染方面能力显著提升。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展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有效提升护士护理质量,提高护士感染控制能力,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效果。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引入品管圈活动(QCC)对降低标本缺陷率的管理机制。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手法查找手术室病理标本留置不规范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并进行QCC管理。其中A阶段(2022.01-2022.08,未开展QCC活动);B阶段(2022.09-2023.05,开展QCC活动),比较不同阶段管理效果。结果:B阶段下标本缺陷率为8%,A阶段为18%;B阶段下护理质量水平及医生满意度均高于A阶段(P<0.05)。结论:手术室病理标本与手术患者的安全与诊疗息息相关,相关管理工作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品管圈活动开展后有利于优化手术病理标本留置流程,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为手术成功保驾护航,也可提高手术病理标本管理质量。

  • 标签: 手术室 手术病理标本 品管圈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38例,通过开展品管圈管理后,以提高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为主题 ,分析我院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设定目标、分析、拟定对策、并持续改进。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原来的21.05%,提升到66.59%,改状况幅度为215.87%,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值得提倡。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老年患者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病发脑梗死且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中,探究针对性护理内容、应用价值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确诊为:脑梗死且伴肢体活动障碍,分为2组后,组别类型为:参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随机抽签法,统计发现,2组研究患者样本数为200,抽取时间2022.6-2023.6;其中,常规护理为参照组提供,针对性护理为实验组提供,各组收纳100例,对比运用效果。结果:对于FMA、Barthel指数,护理前比较无差别性,P>0.05;护理后,实验组值均更高,P<0.05;满意率方面,实验组98.00%VS参照组91.00%,较高,P<0.05。结论:临床工作开展中,针对性护理有重要价值,既可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做以改善,还可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可大力推行。

  • 标签: 脑梗死 肢体活动障碍 针对性护理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我国MHD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血管通路是MHD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条件,不同血管通路对患者的体力活动及生存质量具有不同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血管通路MHD患者体力活动及生存质量的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体力活动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科行复发性流产术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63±12.12),自我效能总分为(22.36±3.45),社会支持总分为(62.35±5.48)。创伤后成长(除与他人的关系外)与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术后出现创伤后成长现象,且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创伤后成长有正性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复发性流产患者术后社会支持,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创伤后成长,从而恢复患者身心健康。

  • 标签: 流产 社会支持 自我效能
  • 简介:[目的]观察家庭护理模式对住院抑郁症病人病情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住院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自尊量表(SE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作为评价工具,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GWB、SES、SDS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式护理模式可提高住院抑郁症病人的幸福感、自尊、及康复效果,降低其社会功能缺损程度。

  • 标签: 抑郁症 家庭护理模式 康复 社会功能
  • 简介:阐述了心理社会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中几个焦点问题(心理应激、个性特征、应时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阐述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回顾了心理社会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研究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生理反应,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临床的综合诊治和防治过程提供新思路。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学 应激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通过社会技能训练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除常规治疗外,实施设计的社会技能训练方案,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IPROS)测定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训练前SANS、IPROS各因子分及总评总和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各因子分及总评总和分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医院内实施社会技能训练的方案,能促进患者积极参加人际交往、提高自信程度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一项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的康复手段。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社会技能训练 康复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社会支持与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探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80例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较正常人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P〈0.01);社会支持与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系(r=0.597,P〈0.01)。结论社会支持与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护理过程中应重视社会支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力量,来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肺癌 社会支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老年人口迅速增长,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在中国,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来支持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保障体系下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发展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 标签: 社会保障体系 老年人 养老服务 发展规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在肝癌肝叶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入组观察对象肝癌肝叶切除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共两组,每组患者25例,一组观察组实行术后早期活动护理,一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肝癌肝叶切除患者中引入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术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 肝癌 肝叶 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活动指导对胃肠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5月收治的胃肠手术后患者 8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活动指导,对两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为 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 30.95%( P< 0.05)。结论:体位活动指导可促进胃肠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也能减少腹胀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体位活动指导 胃肠蠕动功能 胃肠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由开展前的60.18%提高到90.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5)。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5.8%,显著高于实施前8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品管圈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及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提高 儿少精神病人 文体训练合格率
  • 简介:[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开展"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现状进行分析,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并实施,观察实施的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由活动前的31.7%降至活动后的14.3%(P<0.01);QCC目标达标率为113%;进行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尿管病人尿路感染率方面效果显著,可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参与管理意识.

  • 标签: 导尿管 品管圈 尿路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儿科住院患儿坠床、跌倒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96例儿科住院患儿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抽签方式进行分组,红签为对照组(常规健康宣教),蓝签为观察组(品管圈模式宣教),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儿对认知分数与自我管理分数情况。结果:采用不同宣教方式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对坠床、跌落的认知程度与自我管理能力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方式可有效提升儿科住院患儿的坠床、跌倒预防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效果理想。

  • 标签: 品管圈 坠床 跌倒 儿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苑愿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护理。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康复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由开展前的60.18%提高到90.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5)。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5.8%,显著高于实施前8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品管圈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及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提高 儿少精神病人 文体训练合格率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 的应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 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 进行持续改进。结果 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 由开展前的 60.18 %提高到 90.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6 , P<0.05)。对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率为 95 .8%,显著高于实施前 84 .3 %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 P<0.05)。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品管圈成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儿少精神患者文体训练合格率 及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提高 儿少 精神病人 文体训练 合格 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