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入动脉患者围手术期介入治疗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随机接诊的100例入动脉患者,将两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50),实验组(n=50),分别行常规护理、围术期综合护理,比较在综合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 入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细节护理对动脉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随机筛选的方法,对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动脉治疗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操作,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细节护理,并对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评分和睡眠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研究组病人的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常规组病人。从睡眠质量评分进行分析,护理7天之后,研究组病人的相关指标占有更大的优势。结论:为动脉介入栓塞术病人开展临床护理操作时,优先选择细节护理干预操作,可以更好的缓解病人存在的疼痛症状以及促进病人的睡眠质量。

  • 标签: 细节护理 颅内动脉瘤 睡眠质量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的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探讨此方法的治疗预防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外科蛛网膜下腔动脉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于预防治疗方法的分配上,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情况。结果:通过实践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9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动脉手术的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概率。

  • 标签: 脑动脉瘤 脑血管痉挛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动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6例动脉患者入选研究,分别给予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以手术后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动脉准确率、体直径及检出体数量。结果: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动脉准确率(97.22%)高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83.33%),P<0.05。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体直径大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体数量多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结论: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动脉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三维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价值。方法:抽选80名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于本院2021.01——2022.03期间开展相关调查者,收集参与就诊资料。按照数字签分组法将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即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40名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予以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焦虑(HAM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半小时体征指数。结果:术前两组对比HAMA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相较常规组,实验组HAMA评分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半小时体征指数更低,P<0.05。结论: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间,施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稳定患者状态,建议普及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内血管内栓塞 围手术期 人性化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动脉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0例动脉血管内栓塞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5例给予人性化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在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的22.86%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 动脉血管内栓塞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所以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左下腹搏动性包块1年,增大并出现胀痛2周"于2015年1月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左腹可摸及搏动性包块15cm×10cm×10cm,位置固定,轻压痛。双下肢皮色、皮温正常。双侧股动脉搏动好。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左髂总动脉巨大动脉,测量

  • 标签: 腔内治疗 搏动性包块 髂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 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TPA)血管腔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第148医院收治的28例TP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PA位于四肢动脉13例,颈内动脉2例,肾动脉5例,胆囊动脉2例,臀上动脉2例,髂总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脾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17例主干型假性动脉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多层裸支架植入术,11例终末型假性动脉采用弹簧圈栓塞术。结果28例患者腔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假性动脉均消失。17例植入支架者术后远端动脉搏动正常,无重要分支动脉闭塞,11例弹簧圈栓塞者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8.9±10.7)个月,失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假性动脉未复发,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通畅,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弹簧圈异位等并发症。结论根据假性动脉位置、类型和侧支循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TPA,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TPA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治疗脾动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患者的资料,腔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14例)或载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体或载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隔绝或栓塞良好,无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治疗脾动脉安全,疗效显著。

  • 标签: 动脉瘤 脾动脉 栓塞 治疗性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主动脉(AAA)血管腔治疗后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8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接受血管腔治疗,手术成功率7/8,死亡1人。5例植入分叉型支架,2例植入直型支架,1例支架释放不成功。1例术后第2天右髂动脉支架折叠成角,远端血栓形成,给予局部溶栓成功后第3天血栓再次形成,急诊行左股-右股动脉旁路转流术。1例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2个月后出现结肠缺血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中主体支架释放不成功,急诊行开腹手术,取出支架,行AAA修补术,术后第2天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随访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至最后一次随访(死亡)时止,无漏发生,无支架明显移位及动脉血栓形成。结论AAA血管腔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血管腔内治疗 腹主动脉瘤
  • 简介:<正>内脏动脉(visceralarteryaneurysm,VAA)相对罕见,因缺乏大宗临床资料,过去对其自然病程和并发症的了解较少。近年来,由于血管影像学和腔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中涉及VAA的文章数有所增加。有相当比例的VAA因破裂才来就诊,因此,VAA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病因学VAA是指除了主髂动脉系统的腹腔动脉,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

  • 标签: 囊性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覆膜支架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 面对一些急性疾病出现死亡的案例,如何有效判断其因为疾病原因出现死亡,还是因为医疗事故出现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主要目的之一。动脉和心肌梗死是两种危险度相对较高,致死原因相对复杂的疾病类型,也因此使得法医学鉴定此类疾病引起死亡原因时有着较高的困难度。本文主要选择 1 例动脉术后二次破裂并急性心肌梗死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法医学鉴定找出其具体的死亡原因。

  • 标签: 法医学 死亡鉴定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动脉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研究组患者采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手术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显效为66.67%,治疗轻度残疾为30.00%,治疗重度残疾为3.33%,死亡率为0。同时,研究组患者出现总不良反应的机率为6.6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动脉患者的治疗中,相比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较高的疗效。

  • 标签: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疗法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动脉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动脉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两组:D组(右美托咪啶组)和N组(空白对照组)。两组手术结束前30min停用麻醉药物,并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5pg+格拉司琼3mg)。两组给予负荷剂量后,D组立即泵注右美托咪啶0.5gg/kg,10min注射完毕,而N组立即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0min注射完毕。观察麻醉前、用药后、拔管即刻、拔管后3、5、10min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术后躁动率的发生和苏醒时间的比较。结果两组各时点SpO2及两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注药前以及D组各时点比较,N组在拔管即刻、拔管3min、拔管5minHR、MAP、RR显著升高(P〈0.05)。D组各时间点三者无明显变化(P〉0.05)。D组躁动率低于N组(P〈0.05)。结论动脉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右美托咪啶0.5gg/kg泵注能明显减轻麻醉恢复期气管拔管所致的应激反应。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气管拔管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动脉和Willis环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可疑动脉(Intracranialaneurysm,IA)患者43例,分别行3D-DSA和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检查。运用容积再现显示法对3D-DSA的检测数据进行重建。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法对动脉的检出情况和Willis环变异情况的差异。结果3D-DSA对IA的检出率高于2D-DSA(P〈0.01);其中前者对径小于5mm的IA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1);对于径大于5mm的IA,两者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3D-DSA和2D-DSA对于囊状IA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叶状棱形IA,前者的检出率高于后者(P〈0.01)。IA患者中,Willis前环的变异率高于后环,A1优势症左侧多于右侧;3D-DSA对于Willis环变异和A1优势症的检出率均高于2D-DSA(P〈0.05)。结论3D-DSA可更加准确地对微小和形态复杂的IA进行诊断,且对于IA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更有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3D弹簧圈体重建、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l例(31个)前交通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脑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21例,未破裂动脉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载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4/31);重度残疾1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复发。结论3D弹簧圈体重建、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3D弹簧圈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