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手术室是治疗和护理一体的特殊环境,手术室护士的工作繁重,而且长期与患者、各种器械、化学、生物直接接触,身心健康受到危害的风险极大。手术室护士在工作期间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做好自我防护措施是手术室护理的原则。本文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癌晚期治疗中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方式,观察该种临床效果和预后因素。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3月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全身化疗治疗方式)和二组(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方式)。结果:(1)一组和二组病情控制率和缓解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58.62%、48.27%,二组分别为82.75%、72.41%,(x2=11.878,p=0.000),两组有差异。(2)女性患者、放疗前化疗效果无效、转移部位个数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对胃癌晚期治疗中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胃癌晚期 全身化疗联合放疗 疗效 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寻找出引起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因素,从而提高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不明消耗消化道出血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案例患者进行采访。通过对患者疾病成因的单因素与多因素进行分析,再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对患者随机采访的时间在13~112个月之间。患者中CE检查呈现阳性的有202例,占总患者数量中的65.8%;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的有86例,占比为28%。患者中CE检测中呈现阳性的患者,其消化道疾病再出血现象高于CE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患者中接受异性治疗的其再出血概率低于接受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结论: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注意防范对患者的再出血增加危险因素,对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若临床医师提高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并避免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对于严重的消耗道疾病患者,患者在经囊镜检查后,应至少观察24个月,才有利于患者降低消化道再出血现象发生的概率。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胶囊内径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针对措施。方法:在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间于我院检验科施行免疫检验的标本中随机选择 35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探究标本的病毒类型及阳性率。结果:经检验结果显示, 350例研究对象中有 208例结核患者、 98例梅毒患者、 20例甲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24例免疫缺陷病毒患者,且组间阳性率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 P< 0.05)。结论:分析探究医院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取定期消毒、检验培训、制定并落实规范化操作流程等针对性防控措施,以尽可能减少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可达到提升实验室安全程度,防控检验人员突发感染的效果。

  • 标签: 检验科 免疫实验室 危险因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性痴呆患者患病的相关因素,旨在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从入院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针对他们的脑部医学影像等临床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脑梗死、脑卒中等脑血管病患者容易患有血管性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患病风险,吸烟等不良嗜好也是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管性痴呆的患病概率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中可以重点关注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实现血管性痴呆疾病的预防,降低发病率;血管性痴呆早发现治疗,减缓病情的发展。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诊疗手段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厦门市某三甲专科医院 957例宫内节育系统者的临床随访观察,分析人群使用各种宫内节育系统情况,对其使用人群特点及相关副反应的临床观察分析,与患者年龄、孕产次及所使用宫内避孕系统类别与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为减少宫内节育系统放置者摘除率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24h动态监测血压,观察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结果: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吸烟概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低于非杓型血压组,24h-SBP BPV与24h-DBP BPV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 血压昼夜节律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结合普外科手术的实例,对手术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 ,从而 制定出一套针对手术切口感染的 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医院 临床治疗 提供相关经验 。方法: 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8年 10 月这一段时间内 医院收治的 30 例手术患者为研究主体 ,从 他们的相关 资料入手 ,分析进行 手术后的 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多方面综合探究,制定较为可靠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对策。 结果: 30 例患者在进行普外科手 术后出现手术 切口感染的有 5 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为 16 .66 %;通过 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口 感染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切口长度、手术时长、相关的个人基础性疾病等都对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 P < 0.05)。 属于高危因素 ( P < 0.05)的是年龄在患者年龄较大在 60 岁以上,且此前个人患有疾病、手术切口类型为 Ⅲ类的且进行普外科手术时时间大于等于 3 小时。 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 发生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 和患者 年龄、个人此前的 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的长度和进行 手术的 时间等因素有 关,因此,在进行相关 临床的具体操作中进行提前 预防工作 ,从手术过程和手术环节上做好严格把控,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出现。

  • 标签: 手术 切口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型不同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将前置胎盘类型将其分为四组,分别是边缘性前置胎盘组(n=40),部分性前置胎盘组(n=75),完全性前置胎盘组(n=35)以及低置胎盘组(n=50),对四组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边缘性前置胎盘组、低置胎盘组以及部分性前置胎盘组的早产儿、产后出血、抑制宫缩治疗以及产前出血率均低于完全性前置胎盘组(P<0.05);并且边缘性前置胎盘组的抑制宫缩治疗、早产儿、产前出血以及产后出血率均低于部分性前置胎盘组(P<0.05);同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置胎盘常见的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人工流产史、瘢痕子宫、引产史、多孕产史以及高龄等,但是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没有相关性。结论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较多,不同类型前置胎盘妊娠结局不同,应该加强孕前保健和孕期管理,早期诊断,正确处理,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 标签: 妊娠结局 前置胎盘 高危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 100 例(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7 月),分为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组( 50 例)与常规治疗有效的反应组( 50 例),并将难治组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25 例)与综合治疗的观察组( 25 例),分析 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效果。 结果: 焦虑发生率 62.00 %,抑郁发生率 58.00 % ;难治组 HAMA 、 HAMD 评分高于反应组, P < 0.05 ; 相比与对照组,观察组 HAMA 、 HAMD 、消化道症状评分低, P < 0.05 。 结论: 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经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能减轻患者消化道症状,值得借鉴。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精神心理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科手术感染潜在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预防管理对预防患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上半年我院眼科患者发生感染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感染的原因及潜在影响因素,于2018年下半年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的预防管理对策,对比干预前后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针对性的预防管理对策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护理满意度显著上升,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眼科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至关重要。

  • 标签: 眼科手术 潜在危险因素 预防管理 感染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例接受尿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抽取两次标本进行干化学检测,并根据是否采取质量控制策略划分为对照组(未实施)与实验组(实施)。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干化学检测方式以及质量控制管理之下的干化学检测。对比两组相关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状况。结果实验组的检验标本中各项数据的变异系数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尿液干化学法检测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做好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干化学法的检测实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尿常规 干化学检测 影响因素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将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本院 90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归纳总结护理安全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护理方法。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发现,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安全危险因素涵盖窒息( 3.33%, 3/90)、药液渗漏( 5.56%, 5/90)、意外脱管( 6.67%, 6/90)、皮肤损伤( 16.67%, 15/90)、跌倒( 1.11%, 1/90)、查对不严格( 4.44%, 4/90),发生率最高的就是皮肤损伤。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会遇到诸多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很高,只有结合相关因素,采取必要的护理方法,才能够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安全 危险因素 护理方法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转运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取危重新生儿共37例,回顾分析其转运情况,明确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制定应对策略。结果:37例危重新生儿中,转运期间17例接受呼吸机CPAP治疗,13例早产儿,2例接受血管活性药治疗,3例接受有创治疗,1例接受肾上腺素药物抢救治疗;病情加重者1例,患儿出生体重超低,为950g。结论:针对危重新生儿,逐步改进转运技术和流程,可有效降低转运风险,杜绝危险因素,提高转运成功率、救治成功率。

  • 标签: 危重新生儿 转运 危险因素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急诊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纳入研究的对象为本院中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接治的急诊患者,总共120例,在获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别有60例患者。实验组实施急诊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救治护理模式,根据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抢救成功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抢救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更长,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患者实施急诊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可以使抢救时间缩短,同时使抢救成功率更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急诊流程优化护理模式 严重胸腹外伤 救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