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验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50例儿童细菌性感染患儿与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接受血常规和CRP的联合检测,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数据差异。结果:疾病组和健康组患儿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显著,P<0.05。单独检测CRP阳性率高于血常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技术方式优于两种技术的单独检测,且数据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联合crp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应用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延伸护理在风湿免疫性疾病慢病管理中的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22年06月-2023年06月收治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共计82例,随机分组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单组41例,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价值。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延续护理方式对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可明显提升其自护能力,对疾病进展高效的控制,增强护理价值。

  • 标签: 延伸护理 风湿免疫性疾病 慢病管理 自我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执行精细化护理干预策略的临床效果及价值讨论。方法:从在本院接受医护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抽选86例实施研究,抽选时间即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按照抽签法分组,即对照组43例,执行常规护理,余43例患者组成干预组,执行精细化护理干预,讨论二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为确保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得到理想护理,可在临床护理中落实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有提高护理效果作用。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 护理效果 精细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性疾病甲肝、戊肝的免疫学检验准确性。方法:本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选择患者为甲肝、戊肝患者,共计50例,对上述患者均实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病理结果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化学发光诊断低于病理结果,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数据均高于化学发光法诊断。结论:甲肝、戊肝实施免疫学检验是诊断、监测疾病重要方法,ELISA和化学发光法方法均较为理想,但是ELISA敏感性、特异性高,可以准确地检测出HAV和HEV抗体和抗原。

  • 标签: 甲肝 戊肝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化学发光法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 标签: 腰椎 退变性疾病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 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相关性及其对产科并发症、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收治的 GDM组 30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组 20例、 GDM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组 18例。于孕妇妊娠中晚期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糖、 FT3、 FT4、 TSH的检测,分析各组孕妇 FT3、 FT4、 TSH水平,比较各组产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GDM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孕妇孕中晚期的 FT4明显低于 GDM、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孕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三组孕妇的 FT3、 TS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GDM合并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组产妇产科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 GDM组、甲状腺功能低下组( P<0.05); GDM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新生儿第 1分钟、第 5分组 Apgar评分、体重均低于 GDM组、甲状腺功能低下组;而第 10分钟的 Apgar评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GDM孕妇患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机率大大增加,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孕期对于 GDM孕妇应隔期检查甲状腺功能,以便于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从而及时治疗以减轻其对孕妇与胎儿的影响。

  • 标签: 妊娠中晚期 妊娠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我院46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离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类别。结果46例患者共检测810例标本,其中检测出病原微生物116株,检出率是14.32%;其中致病性弧菌65株,占56.03%;肠道致病菌35株,占30.17%;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59%;轮状病毒阳性标本13份,占11.21%。810例标本中,肛拭检出76株,检出率为14.13%;可疑食品检出30株,检出率为16.67%;环境标本检出7株,检出率为8.33%;呕吐物检出3株,检出率为37.50%。结论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致病性弧菌及肠道致病菌,不同标本的检出率差异明显,因此在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同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检测标本,以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帮助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特别是在细菌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8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及42例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的PCT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8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中,54例PCT升高,16例CRP升高。42例病毒感染患者中,6例PCT升高,20例CRP升高。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中,血清PCT检测效果要优于血清CRP,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对风湿免疫性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治疗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案例,病例数:86例,按照就诊时间分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3例)以及精细化护理联合常规护理(观察组,n=43例),比较患者护理后的各项指标,从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以及护理满意度三个维度研究。结果:精细化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升,具备统计学(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33%)相比于对照组(13.95%)明显降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满意度观察组(97.67%)相比于对照组(88.37%)显著提升,数据存在统计学(P<0.05)。结论:利用精细化护理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 精细化护理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免疫学检验应用在感染性甲肝、戊肝疾病鉴别上,应用准确性,以为提供甲肝、戊肝疾病科学鉴别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于2019年9月10日/2020年10月30日(开始/结束)78例肝炎患者(甲肝40例、戊肝38例)为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R组(采用肝炎病毒快速检测试剂检测)、免疫学D组(采用免疫学检验法检测),观察两组检测准确性。结果 免疫学D组甲肝检测准确率[(97.50)%]、戊肝检测准确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溃疡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在2020年2月-2021年1月期间诊治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溃疡患者,共62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为对照组,31例,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模式患者为观察组,31例,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明确协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伤口愈合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皮肤溃疡 协同护理模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应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量为100例。在进行研究中,主要以DSA诊断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之后对这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诊断,然后分析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CTA诊断的结果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针对研究期间的相关数据实施对比评估,可以掌握到经过诊断后,这100例患者中,检查成功的有98例,对检查结果满意的有96例,其概率为96.00%,这些对检查满意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比,无管壁狭窄的有3例,概率为3.13%,轻度狭窄的有19例,概率为19.80%,中度狭窄的有50例,概率为52.08%,重度狭窄的有17例,概率为17.71%,管腔完全闭塞的有7例,概率为7.73%;CTA与DSA检查结果对比,结果数据无明显差异,且CTA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较高。结论:在针对心脏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病情诊断的过程中,应用冠状动脉CTA进行诊断,能够确保对于患儿病情的诊断概率,提高患者的诊断满意度,所以冠状动脉CTA诊断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CTA 心脏血管性疾病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盆腔炎性疾病是由上生殖系统炎症引起的,常见的病原有盆腔腹膜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卵巢脓肿等,病原体主要有厌氧菌、需氧菌、性传播病原微生物等。盆腔炎症的主要症状是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下腹部疼痛、乏力等,如果病情继续恶化,可能会引起身体的防御功能受损,引起不孕、慢性盆腔疼痛、卵巢囊肿等。盆腔炎是一种由阴道炎症、宫颈炎等疾病引起的妇科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科学的治疗,就会引起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盆腔粘连、结缔组织增生,常出现慢性盆腔疼痛,反复发作会引起输卵管上皮纤维细胞的选择性脱落,从而影响卵细胞的运输,提高异位妊娠和不孕的发生率。目前,盆腔炎症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进行,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奥硝唑治疗对门诊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疗效进行专题研究。

  • 标签: 奥硝唑 治疗 门诊 盆腔炎性疾病 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害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56例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对照组接受的是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了皮肤护理、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皮肤损害程度、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害方面效果明显,患者的皮肤损害程度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较高。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 皮肤损害 护理措施 效果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文章分析了妇科炎症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强调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其次,文章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和西医对妇科炎症性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和方法。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实践,包括临床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此外,文章还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的实际应用和效果。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性疾病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妇科炎症性疾病   治疗方案   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