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和血小板检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普通感染患儿和4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普通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以4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观察组。结果两组脓毒症患儿之间,对比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指标有差异(P<0.05),对比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的3项指标有差异(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紊乱,D-二聚体含量上升,血小板数量下降等情况,通过检测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血小板指标三项指标,可诊断儿童脓毒症情况。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血小板 儿童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0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80例患儿血清学检验,MP-IgM抗体阳性检出64例,阳性检出率达到80.0%。16例患儿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16例患儿均进行痰标本的培养,支原体病菌检出阳性为16例,阳性检出率为20.0%。结论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检测应用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快速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培养检测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2015年8月广东省连州市发生的1起疑似百日咳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疑似百日咳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血清及咽拭子样本,采用ELISA方法对血清进行百日咳毒素IgG(PT—IgG)抗体、百日咳IgM抗体检测,对咽拭子样本提取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报告疑似百日咳病例3例,首例病例为6岁女孩,第2、3例病例为首例病例的妹妹(2岁3个月)和弟弟(1岁)。首例病例百日咳PT—IgG和IgM抗体均为阳性,第2例病例及患儿母亲IgM抗体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5份咽拭子样本提取核酸后进行荧光PCR检测,3例病例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均为阳性,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均为阴性;患儿父母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481)和副百日咳杆菌特异基因(IS1001)均为阴性。结论此起疫情为广东省近年发现并有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依据的疑似百日咳家庭聚集性疫情,提示今后要加强百日咳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 标签: 百日咳 疾病暴发流行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对比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MRD)与快速血清学检验(RST)两种方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我院普儿科收治的感染支原体小儿肺炎患者800例,按临床检测时使用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组实行MRD检验的400例患儿归入研究组,实行RST检测的400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阳性率而研究组为91.00%(364/400),对照组为59.50%(238/400),研究组的检测阳性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MRD比RST的阳性率更高。

  • 标签: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快速血清学检验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在我院检查确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时间均在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的FPG、FMN、HbA1c及FPG、FMN、HbA1c联合检测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FPG、FMN、HbA1c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同时FPG、FMN、HbA1c联合检测糖尿病的准确率明显较单一检测高,P<0.05。结论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及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可明显提升临床检测的准确率。

  • 标签: 空腹血糖 血清果糖胺 糖化血红蛋白 检测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葡糖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检测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4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45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等进行检测,分析RF、抗CCP抗体和GPI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GPI、抗CCP抗体和RF,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可以通过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结合葡糖糖-6-磷酸异构酶(GPI)对早期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更早的发生患者的病变,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推广。

  • 标签: 类风湿因子 抗CCP抗体 葡糖糖-6-磷酸异构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学发光法在检测分娩、输血及手术前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检出符合率,降低漏出率。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对2013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住院的23040例患者进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艾滋病抗体的检测。结果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23040例患者,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11.7%(2708/23040)、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0.76%(176/23040)、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4%(557/23040)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0.022%(5/23040)。结果送至市疾控中心进行确认,5例全部确认。结论CLIA方法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在手术前、输血前及产前患者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化学发光法检测 HbsAg 抗HCV 抗HIV TP-Ab 术前 输血前 产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人骨科手术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神经元持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骨科52例行全身麻醉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诱导后给予泵注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时(T1)、12h(T2)、术后第1天(T3)、术后第3天(T4)、术后第5天(T5)、术后第8天(T6)采集血液检测NSE、IL-6含量,并分别对两组患者于术前后测定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NSE,IL-6在T1-T5组的浓度明显高于T0(P<0.05),实验组NSE和IL-6浓度在T2-5时间段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4例,发生率为15.4%,实验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例,发生率为3.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老年人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对减轻术后脑组织损伤仍有意义。NSE、IL-6两项检测是观察脑损伤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骨科手术 NSE IL-6
  • 简介: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c)、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mALB/Cr)联合检测对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51例为单纯糖尿病DM、49例糖尿病合并肾病Ⅲ-Ⅳ期DN);同时选择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Cys-c、HCY及mALB/Cr比值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DN组Cys-c、HCY、mALB/Cr高于单存DM组及正常对照组(P<O.01),单存DM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到91%,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随着病情进展三项检验指标的水平也逐渐增高,Cys-c、HCY与mALB/Cr存在密切相关性。结论三项指标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早期DN的检出率,对控制或延缓DN的进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胱抑素-C 血同型半胱氨酸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分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质蛋白(AKA)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定量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RF分型和AKA抗体,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并采用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F分型、抗CCP抗体及AK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RF分型87.76%和59.99%;抗CCP抗体85.71%和76.40%;AKA79.59%和91.01%。结论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和RF分型有利于提高RA的正确诊断率。

  • 标签: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角质蛋白抗体 类风湿因子分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