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针对中江溪庙组气藏储层微裂缝发育、破裂压力高、加砂风险大、返排困难、储层伤害严重、增产效果差等难题及水平井加砂压裂本身存在的难点,开展了水平井"优化射孔、支撑剂段塞、粉陶降滤、纤维防砂、降低储层伤害、优化施工参数"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研究,并现场应用23井次,施工成功率达100%,平均单井产量达到直井平均单井产量的8倍以上。表明,这一水平井分段压裂集成工艺技术能满足中江溪庙组复杂气藏改造的需要,是中江溪庙组气藏的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图5表3参3

  • 标签: 水平井 分段压裂 中江气田 关键技术 现场应用
  • 简介:阿尔胡韦赫油田位于阿曼北部海域,该油田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在采油30年之后已处于高含水期,仍然有优质井投入生产。在裸眼完井或衬管完井的油层剖面中,应用了垂直和水平井技术并与各种气举或电潜泵组合装置相结合。油田的大面积延伸需要完整的数据采集,以便研究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产量主要是采用多学科研究组方法,以便确定一种最佳方法来识别剩余油目标,并且使用基础石油工程手段以更协调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级。目前标定的原油最终采收率为25%,仍在继续试验研究不同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和增产措施,预计在裂缝不发育区域通过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增加原油采收率10%—15%。

  • 标签: 油田 高含水期 复杂油藏 提高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 最终采收率
  • 简介:陆相湖盆洼陷带因其洼陷小、距离物源较近,极易发育浊积扇体岩性油藏。济阳坳陷北部各主要沉积洼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浊积砂体发育。浊积扇体可以分为近源浊积扇体和远源浊积扇体。本文主要论述了渤南洼陷三段远源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浊积扇体成藏模式,介绍了用地质、地球物理技术对浊积扇体的描述情况。

  • 标签: 渤南洼陷 浊积扇体 测井相 地震相 成藏模式
  • 简介:新场溪庙组气藏具有“纵向厚度大、平面展布广、盖层遮蔽性能好、盖层与产层应力差值明显”等适合于大型加砂压裂改造的地质基础和条件。前期采用中小规模压裂时,表现出“产量递减快、稳产效果差”等不利于气藏提高整体采收率的状况。通过对制约和影响大型压裂效果的关键工艺技术攻关研究,形成了以造长缝为核心的大型压裂关键工艺技术方法,并成功完成了加砂规模200.5m^3的超大型压裂现场试验。现场实践表明:大型压裂具有“稳产效果好、勘探评价效益优”等特点,为新场溪庙组气藏“厚大型”储层高效开发和勘探扩边评价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内类似储层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图2表4参5

  • 标签: 致密砂岩气藏 大型压裂 关键工艺技术
  • 简介:针对罐坪石炭系气藏储层有效厚度不大,以低孔低渗为主,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利用储层描述技术重点开展了地层及沉积相分析、储层缝洞特征描述、储层纵横向展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储层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建模技术对罐坪石炭系气藏实现了科学的相控三维地质建模,直观地反映了沉积相与储层属性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较好地描述了整个石炭系气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储层的展布特征,为该气藏实施挖潜开发提供了地质基础。图10表2参7

  • 标签: 储层描述 沉积相 地质建模 属性参数
  • 简介:江家店三下亚段生储盖发育规律对该区的地质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将三下亚段划分为3个短期旋回,由此建立江家店地区三下亚段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剖析了各个旋回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而确定三下亚段生储盖层在不同体系域的分布特征.

  • 标签: 生储盖 沙三下亚段 层序地层 江家店地区
  • 简介:近期在依巴赫(Shaybah)油田钻成一口有8个侧向分支且组合水平长度达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MRC)水平井,本文阐述其钻井、完井、井下动态和油藏特性描述结果。该井是作为一项先导性试验方案的组成部分而钻的井,用以评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实际挑战和对油藏动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在依巴赫油田内8口具最大油层接触面井的结果指示出,在油井生产能力和降低单位开发费用方面有可证实的显著效益。钻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这一先进的钻井技术,对于高效开发致密相油层有肯定的积极意义。与水平长度1km的单侧向水平井相比,组合长度12.3km的最大油层接触面水平井的生产能力提高6倍,单井开发费用减少4倍。

  • 标签: 沙依巴赫油田 水平井 油层接触面 SHYB-220井 试油
  • 简介:郭局子洼陷二段储层以滩坝砂体和小型扇体为主,分布规律性不强,勘探程度较低。我们采用弧长属性和相干分析技术较为准确地识别并描述了储层分布范围和低序级断层,有效地指导了该区该类储层的勘探。

  • 标签: 岩性油藏 弧长属性 砂体描述 相干分析 断层识别 郭局子洼陷
  • 简介:从期次划分出发,根据工区实际情况,统计各期次实测物性数据,运用试油法确定研究区砂砾岩体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应用比较前沿的S变换高渗层检测技术,对高渗层预测结果从平面上进行井物性数据约束,实现井震结合预测有效储层发育区,实钻井验证,其效果良好,有效储层预测结果符合率为90%以上。

  • 标签: 砂砾岩体 期次划分 有效储层下限 高渗层 有效储层地震预测
  • 简介:地震反演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它对储层在空间横向上的分布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可作为发现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手段,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在岩石物性差异较大的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在地质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处理、测井曲线的标准化与特征曲线的重构、子波的提取与层位标定等一系列前期处理工作,优选出了反演参数,对歧北斜坡一段下亚段进行了储层预测,直观地刻画了岩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了3个有利区块,为该区的井位部署及储层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标签: 测井资料 标准化 波阻抗反演 储层预测 岐北斜坡
  • 简介:川中公山庙油田中侏罗统溪庙组一段属三角洲-湖泊相沉积,目前是公山庙油田主力产油层位之一。一段砂岩储层主要属于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以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问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常见片状、管状喉道,孔喉连通较好,分选较差,具小孔细喉的结构组合特征;裂缝是主要渗滤通道之一。该套储层是在近200Ma的地质历史中,由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相互影响、综合控制形成的最终产物。

  • 标签: 储集层特征 沉积作用 孔隙结构 构造作用
  • 简介:煤层气的商业性开采在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n)盆地北部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在圣胡安(SanJuan)盆地开始于50年代初。然而,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初经美国矿务局、美国能源部、天然气研究所和油气作业者共同努力,证明可用垂直井对煤层气进行商业性开采时才认识到煤层气资源的重要性和经济意义。勘探和开发工作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得以扩展,部分是由于非常规燃料的税收减免法。到2000年,煤层气已占美国干气储量(15.7万亿立方英尺[4400亿m^3])的8.8%和年产量(1.38万亿立方英尺[400亿m^3)的9.2%。从1989到2000年,美国煤层气的累积产量为9.63万亿立方英尺(2720亿m^3)。目前,煤层气的开发已扩展到美国12个盆地左右,而勘探工作则发展到全世界。煤层是自生自储的气藏,它们可含有热成因气、运移来的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气。煤层气主要呈吸附状态储集在煤基质的微孔隙中,其次呈游离气储集在微孔隙和裂缝中,或者呈水中的溶解气。控制气资源和生产能力的主要参数是热成熟度、显微组分组成、气含量、煤层厚度、裂缝密度、地层应力、渗透率、埋藏史和水文环境。这些参数在美国和世界的生产气田中有很大差异。在2000年,圣胡安盆地占美国煤层气产量的80%以上。这个盆地有个巨大的煤层气成藏层发育区,即弗鲁特兰富集区带(FruitIandfairway),它已采出7万亿立方英尺(2000亿m^3)以上的气。弗鲁特兰煤层含气系统及其基本要素和保德河(PowderRiver)盆地的尤宁堡(FortUnion)煤层气成藏层形成显明对比。尤宁堡煤层气成藏层是美国开发最快的天然气成藏层之一,其产量由1997年的140亿立方英尺(4亿m^3)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1473亿立方英尺(41亿m^3),占当时美国煤层气产量的10.7%。到2001年,年产量为2447亿立方英尺(69亿m^3)。

  • 标签: 煤层含气系统 资源量 产量 圣胡安盆地 保德河盆地 烃源
  • 简介:探明储量是指在其开采中具有高置信度的一类油气资源。投资人、银行家、政府和煤体认为探明储量是石油勘探和生产(E&P)公司的基本财产,探明储量减记,特别是出乎意料的减记,将对这类企业的价值产生不利影响。许多储量减记直接或间接地源于探明储量定义上一个长期的根本性的缺陷:即探明储量是评估者合理地相信未来定会达到或者超过的产量的估计值。然而,由于对合理的确定性没有规定具体的置信水平(概率),且不同的评估者和公司具有不同的标准,探明储量是一个不一致的测度,所以评估者是不必负责任的。这种状况败坏了整个储量评估领域。探明储量问题只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更大的概念性和程序性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即如何最佳地测量和表达被认为可以从勘探和生产公司所拥有的油气井、资产、油田、远景区、产层中可以开采的油气的不确定的数量。传统的方法是确定论的,其中单一数字估计值代表各种不确定的未来油气采收率(探明储量、概略储量和可能储量)的未来产量或未来阶段产量。概率方法的可能可采范围与其感觉的似然性有关,如今已被勘探和生产公司的勘探部门所广泛采用,而业界的生产/开发部门却迟迟不肯放弃确定论方法的使用。考虑到概率方法具有六个明显的优点(后面将会述及),很难理解为什么确定论方法会沿用至今,但确有一些实际的原因使得勘探和生产领域的某些部门如会计行业、银行业和金融业、新闻媒体和政府管理和行政人员钟情于使用确定性数值。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性勘探和生产学会的联合技术委员会目前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个改进的更加统一的方法。

  • 标签: 探明储量 资源量 概率论 确定论 远景区
  • 简介:采用总油气系统评价单元的概念和基于网格的连续型(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评价了得克萨斯州中北部沃思堡盆地密西西比系巴尼特页岩中具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在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巴尼特-古生界总油气系统的定义包含了作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油气藏主要烃源岩的富含有机质巴尼特页岩的分布区。近些年,巴尼特页岩成藏层带的勘探、技术服务及钻井活动迅猛发展,到2005年底,已完成了大约3500口直井和1000口水平井,其中85%以上的井都是在1999年以后完成的。利用在向水平井完成过渡前直井完井高峰期巴尼特气藏的历史生产数据和地质资料,美国地质调查所对巴尼特页岩气进行了评价。开展评价工作前完成了下列工作:(1)测绘关键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参数,确定具有增储潜力的评价单元的面积;(2)确定供油气面积(网格大小)的分布和估算每个网格的最终开采;(3)估算未来的成功率。把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藏划分为两个单元并分别进行了评价,得出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总量为26.2万亿立方英尺。大纽瓦克东裂缝遮挡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代表着核心产气区域,这里厚层、富含有机质的硅质巴尼特页岩处在生气窗内(Ro≥1.19/6),上覆与下伏均为非渗透的灰岩地层(分别是宾夕法尼亚系马布尔福尔斯灰岩地层和奥陶系韦厄拉灰岩地层),这两套地层在完井期间会限制诱发裂缝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天然气开采。扩展的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的勘探程度比较低,这里巴尼特页岩:(1)位于热生气窗内;(2)层厚大于100英尺(30米);(3)至少缺少一个非渗透的灰岩遮挡层。大纽瓦克东评价单元内,具有增储潜力的待发现天然气资源平均值为14.6万亿�

  • 标签: 资源评价方法 天然气资源量 总油气系统 得克萨斯州 页岩气 油气藏
  • 简介:结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地震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应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获得叠偏剖面,分析不同形态、不同沉积相和不同储层组合的生物灰岩地震响应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等,为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火成岩发育区 碳酸盐岩储层 正演模拟 地震响应特征
  • 简介:传统的地震分频技术在薄互层储层厚度预测中的预测精度通常比较低,应用效果差。本文以车镇凹陷大王北地区二段滩坝砂岩为例,重点探讨了分频能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在正演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厚度的预测。研究表明,分频能谱技术消除了因速度、隔层等变化导致的地震反射畸变,可实现薄互层储层厚度的精细预测,对于其他地区复杂岩相的储层厚度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分频能谱 薄互层 滩坝砂岩 车镇凹陷 大王北地区
  • 简介:在经历过剥露作用的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最大埋深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澳大利亚东南部重要的产气区奥特韦盆地(Otway)就是如此,该盆地曾经历过多期次的剥露作用。在分析下白垩统河流相页岩声波时差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估算了110口陆上和海上油气井中地层的剥露幅度(exhumationmagnitudes)。结果表明,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后阿尔布期(post—Albian)的净剥露很大(〉1500m),而在该盆地的其它地方,净剥露一般很小(〈200m)。这些结果与根据热史资料得出的估算值一致。与中白垩世和新近纪挤压构造有关的净剥露分布表明,剥露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边界作用力驱动下的短波长盆地反转(short—wavelengthbasininversion)。白垩纪早期,在奥特韦盆地东部陆上部分和盆地北部边缘一带,较大的埋深与高地热梯度耦合,使下白垩统烃源岩大都进入过成熟状态,来自最初充注的任何剩余烃类可能都被捕集在高度压实的储层和/或(与裂缝有关的)次生孔隙中。然而,在埋藏较深时期,这些储层中的蒙脱石粘土矿物转变为伊利石,使储层脆化,发生天然水力破裂作用,为低渗透率油气区带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当前接近最大埋深的烃源岩,其温度适合于天然气的生成,控制这些地区油气勘探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断裂圈闲的密封性以及油气充注和圈闲发育的时空配置。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声波时差资料 油气勘探潜力 剥露作用 澳大利亚 白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