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3 个结果
  • 简介: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水陆法会 水陆画 艺术特征 宗教思想
  • 简介:为加强对古建筑的维修保护,故宫博物院对太和殿进行了勘查,发现如下木构件问题:西山挑檐檩跨中挠度过大;三次间正身顺梁山面扶柁木榫头位置下沉10cm;明问藻井下垂13cm,井口爬梁已经开裂。通过运用结构力学相关方法,对这些构件的结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了相应的加固方案,解决了这些问题。结果表明:西山挑檐檩虽然挠度较大,但强度满足要求,不需要加固;山面扶柁木榫头下沉的原因是局部受弯强度不足,但已通过支顶解决该问题;正身顺梁榫头下沉的可能原因是材料老化,局部受拉、弯、剪强度不足,通过采用钢木组合结构进行了加固;藻井下沉的原因是木材老化,井口爬梁抗弯抗压承载力不足,通过采用扁钢箍加固的方法进行了加固。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 标签: 古建筑木结构 故宫太和殿 结构分析 加固方法
  • 简介:云梦秦简《日书》“行”有关秦人社会活动考贺润坤云梦秦简《日书》在记载当时秦人日常频繁的吉凶占卜活动中,涉及了许多“行”的内容。这里之“行”究含何意?它在秦人的社会主活中所占地位如何?笔者欲就此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教于方家。“行”属于古今多义词,《尔雅...

  • 标签: 《日书》 云梦秦简 “行” 秦人 交通工具 商业活动
  • 简介:我国何时开始用铁,这一直是非常受学界关注的古史研究重大课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史学界讨论古史分期热潮中,何时用铁是争论焦点之一。那时在史学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是五种社会生产方式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工具又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 标签: 秦人 史学界 古史分期 史学理论 古史研究 重大课题
  • 简介:本文对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新刊布的《敦煌秘笈》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中的道教相关文献进行了初步的考查。具体包括《十戒经》、《道教发愿文》、《发病书》、《百怪图》、(唐)《新修本草》等八份写卷。涉及定名、文书缀合、内容整合、文书断代、内容特征学术价值等多方面问题,本文对敦煌道教、民间信仰相关文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杏雨书屋 《敦煌秘笈》 敦煌 道教文献
  • 简介:本文将敦煌文献中所存的十七件《下女夫词》分为三个系统,并对其文本情况和写本本身反映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察,对学界长期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 标签: 《下女夫词》 敦煌 婚礼习俗
  • 简介:阴山南北的河套地区,截至目前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①,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这些城址,对秦汉时期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城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分期的尝试.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河套地区秦汉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内蒙古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城址 分布 游牧文化
  • 简介:玉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南20公里处的茹河北岸砂岩上,西距县城40公里。石窟东西长40米,共有5个洞龛,开凿在距河床高20米的泥质黄砂岩上,有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澡井30平方米,壁画已酥碱脱落,面目全非。彩塑造型优美,色彩绚丽,造像有佛、菩萨、天王、力士、比丘、化生童子、供养人等。造像高度均为75—52厘米不等,或坐、或立,姿态各异,佛像菩萨像体格消瘦,姿容秀丽,面容慈祥,衣饰华丽。

  • 标签: 保护措施 保存方法 太平镇 甘肃 供养人 彩塑
  • 简介:汉画像石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它较早地出现在徐州地区,与这里的自然条件西汉时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密切相关。汉画像石墓出现在西汉早期,在产生之初并不统一。石椁墓逐渐成为画像石墓的主流与身份较低的人对中型墓葬的一些葬俗进行模仿有关。早期画像石的画像内容较为简单,基本是对现实的模仿,同时又表达出墓主的理想。

  • 标签: 西汉 徐州 画像石 产生
  • 简介: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认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布设的建筑格局,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以至于子孙后代的事业和成就均有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社会,从国都的确立、市镇的设置、宫殿庙宇的建筑布局、民居的立舍以及陵寝、墓地的选择都与风水学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风水观念浸润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土壤。

  • 标签: 中国 风水学说 历史渊源 社会影响 建筑格局 自然环境
  • 简介:隆兴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东隅,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保存又比较完整的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它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为龙兴寺。宋初,宋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兴寺内铸造铜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木,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从而形成...

  • 标签: 天王殿 建筑时代 制作手法 华拱 营造法式 龙兴寺
  • 简介:<正>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袁世凯利用时机,重行登台。十月三十一日离彰德抵信阳接管对付革命党的前线军权,布置对武汉的猖狂反扑。十一月一日,他又被授为内阁总理大臣,于十三日回到北京,从清政府手中接过了军政大权。但是,革命的烈火是扑灭不了的。从武昌起义到十一月底,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共和。各地向袁世凯告警求援的函电,接连不断。这里共辑录了二十二篇资料,虽不全面,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在革命风暴前面清王朝统治势力土崩瓦解的情况。这一片告警、求援、索饷的呼声,弄得

  • 标签: 袁世凯 武昌起义 清政府 函电 告警 内阁总理大臣
  • 简介:马蹄寺石窟群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千佛洞、马蹄南寺、北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七个部分组成。石窟开凿在张掖市以南62公里绵延的祁连山北麓。除保存有自十六国北凉——清各朝代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外,在马蹄南寺、北寺,尤其是在窟区北段的陡壁上浮雕着形状各异、大小错落有致的精美佛塔87座。从塔的形制、结构和艺术风格可以看出.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 马蹄寺 张掖市 浮雕 病害
  • 简介:由中国钱币学会主办,宁夏钱币学会承办的“西夏蒙元钱币研究”专题研讨会,2014年9月4日至5日在银川召开。来自十二个省市的30多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温克勤、宁夏钱币学会会长麦遵伍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王永生主持。

  • 标签: 专题研讨会 钱币研究 蒙元 西夏 中国钱币学会 副理事长
  • 简介:什邡“皇姑墓”后唐“三太子墓”由来考述郑绪滔“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之姑母葬地──皇姑墓,座落在什部旧城南郊已一千余年了。《什邡县志》载:“皇姑墓,在城南四百步,墓高四丈,面积一亩有余。俗呼‘皇姑堆’,又讹称为‘黄骨堆’。;盖后蜀孟昶之姑母葬...

  • 标签: 孟知祥 军节度使 庄宗 郭崇韬 入蜀 什邡
  • 简介:高句丽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37年(汉建昭二年)建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经历七百余年。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句丽时期的青铜容器、兵器、青铜铃等多种类型的器物。对于高句丽铜器、青铜器展开了一系列器物类型学的考证。而高句丽人是否拥有独立的铜冶炼以及加工的能力,一直是考古学家和冶金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手段揭示冶铸遗物铜器、青铜器的内涵,对于探讨高句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高句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句丽 青铜 金相学 冶金
  • 简介:新莽王朝建立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王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变称,甚至连新朝的国号也多次变更。但改革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遂告灭亡。但其所铸造的钱币,却在中国的铸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币制改革 新莽 钱币 赏析 钱范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