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庭院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清理出的建筑遗址有房屋瓦顶、墙体的砖基础、坍塌的夯土墙、水井、排水道等。通过对墙基、井壁、井台、排水道几处用砖的规格、铺砌方式,已使用及未使用的板瓦、筒瓦,墙体所用的夯土及土坯的分析研究,结合已发掘的几处汉代居住建筑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可以看出,三杨庄遗址的建造技术与西汉时期居住建筑的建造技术相比较高。这同样是对遗址所处西汉末、东汉初这个时期论断的重要支持。

  • 标签: 三杨庄 汉代 庭院建筑 建造技术
  • 简介:汉代画像砖石墓是我国第一个砖石空间结构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发展和衰亡前后300余年。汉代画像砖石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的变化、建筑形式和内部装饰的处理,并对后来的墓葬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汉画像石墓 结构 装饰
  • 简介:相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的交往是有缘分的,我与骆中钊的相见相识也是机缘巧合。今年5月下旬,我利用休假参加了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组织的走进泰宁的采风活动。多年未曾到访,此时映入眼帘的则是齐刷刷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屋宇高低错落,层叠有序,泰宁县城统一的新徽派建筑风格,形成了山、水、城、景共生共融的独特景观让我兴奋不已。说来也巧,5月25日,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誉的普利兹克建筑奖首次将2012

  • 标签: 安国寺 建筑师 泰宁县 规划设计 炎黄文化 新徽派建筑
  • 简介:我国沿海地区已发现的先秦贝丘遗址约有400余处。距今约7000年左右,部分贝丘遗址中出现了人工建筑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三种类型,各类型人工建筑的出现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更多地表现出地域特征。这些人工建筑遗迹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沿海地区部分贝丘人流动性的减弱,胶东半岛大汶口时期甚至出现了定居的贝丘人。

  • 标签: 贝丘遗址 人工建筑遗迹 先秦时期 流动性
  • 简介:弹指一挥间,《文物建筑》创刊已满十周年。忆及当年创刊的艰辛与快乐,不禁心潮澎湃。愿将当年创刊的点滴片段与大家分享,并就《文物建筑》的发展寄语于后。一、初衷不应忘,创业事未竟倡导创办《文物建筑》者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包括两代人在内的群体。早在1984年,我还是个古建新兵的时候,杨焕成、张家泰两位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时名)的领导就把办一个正式出版的古建筑学术刊物的事提到会议上讨论。他们认为:河南省是中国古代建筑大省,是中国古代

  • 标签:
  • 简介:《文物建筑》创刊于2007年,是河南省文物系统第一家面向文物建筑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专业性辑刊。2017年,《文物建筑》在历届领导、专家和学者们的关心和指导下,迎来了创刊十周年。12月18日上午,《文物建筑》创刊10周年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北京科学出版社、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大学建筑学院等22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封三-1,封三-2)。

  • 标签: 文物建筑 座谈会 建筑基址 文物建筑保护
  • 简介:本篇依据藏汉文历史文献,重要是经过作者亲临实地即田野调查、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考证了具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称的,也是藏汉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古迹名胜青海循化孟达天池古建筑及其遗墟之由来,其在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历史地位和影响。

  • 标签: 孟达天池 古建筑遗墟 历史影响
  • 简介: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考古发现的建筑遗存及现存古建筑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不但书写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早期辉煌,而且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建筑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量众多的中原古建筑,以及建筑本身保存的大量题记、碑刻、壁画、塑像、彩画、砖石木雕等珍贵文物,共同构成了一座东方建筑的文化艺术宝库,为中国建筑史、美术史、科技史、宗教史和民俗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中原地区 古建筑 发展演变 特点
  • 简介: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环境与文化气氛,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部分。由校园布局、校舍建筑及装饰、教学设施和环境卫生等组成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要素,它不仅直观地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而且它的建设与管理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而创建优美校园关键在于校园的布局以及校舍的建设。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在领办郭家厍校区过程中,在建筑设计前期强调项目的概念设计投入,并依据概念设计提出有效的建筑设计策略,系统地完成了郭家厍校区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为校园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有机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 标签: 学生成长 建筑设计融合 校园文化建筑设计
  • 简介: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装饰性作用。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纹样在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方式,探讨了中国传统纹样在建筑室内空间不同区域具体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表现手段。现代室内设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纹样 建筑室内空间 室内设计
  • 简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城址占全国范围内同期城址的半数以上,分属北方、中原、海岱三大文化区。就筑城材料而言,北方地区基本为石城,中原、海岱二区则为土城;就城墙主体的筑造技术而言,北方地区以砌筑为主,中原地区以版筑、夯筑为主,堆筑为辅,海岱地区以堆筑为主,部分夯筑,个别版筑;就城墙底部的处理方式而言,中原地区半数城址挖有基槽,北方、海岱地区则基本为平地起建。北方地区的石砌城址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中原、海岱地区的版筑、夯筑城址则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筑城技术的最高工艺。二者可分别以"北方模式"和"中原—海岱模式"命名,这些城址在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黄河流域 仰韶—龙山时代 城址 筑城技术
  • 简介:为了配合城市建设而对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登记,再依据其文物价值和保存现状进行分类,确定每一类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最后把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果纳入其整体规划中。遵循这一工作思路,使得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规划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

  • 标签: 历史建筑 保护与利用
  • 简介:广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区,世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村寨建筑尤具特色。保护和改造民族特色村寨,对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族特色 建筑文化 村寨 改造 广西 纪实
  • 简介:第一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1923—1927),中共中央局迁驻广州,这座英雄的城市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开创了国共合作先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回顾与大革命有关的广州主要历史建筑及其事件,缅怀我党的丰功伟绩。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革命活动 广州市 历史建筑
  • 简介:马头寨背靠百花山,面朝底窝坝,东、北濒青龙河、深水河,寨内小溪潺潺,古树森森,周围林木茂盛;布依、汉、苗等各族人民世代和睦相处至今,充分体现出水东文化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各民族和谐的天人合一核心内涵。

  • 标签: 文化历史 古建筑群 自然和谐 和睦相处 社会和谐 天人合一
  • 简介:狮雄山汉代建筑群遗址位于距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3千米的狮雄山南山岗上,该遗址发现于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联合五华县博物馆先后4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揭露面积达768平方米,发现了汉代建筑遗址,

  • 标签: 遗址考古 五华县 建筑群 汉代 文物考古研究所 普查工作
  • 简介:古迪亚滚筒铭文A和B是迄今所知篇幅最长的苏美尔文献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少有的详尽描述神庙建筑活动的文献之一。铭文详细记录了拉伽什第二王朝统治者古迪亚主持修建城邦主神宁吉尔苏的埃宁努神庙的经过。根据铭文反映出的苏关尔神庙建筑活动及相关仪式,我们能够深入认识苏美尔王权观念的内容、本质和特征。最后指出苏关尔统治者的建筑神庙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是通过神庙建筑活动强调统治者的统治具有神圣性、正统性和权威性的政治宣传行为。另外,这篇文献中反映出来的统治者的称号和自我描述、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等具有一脉相承的苏美尔王权观念特征,也对后世两河流域君主的王权观念产生深远了影响。

  • 标签: 古迪亚 滚筒铭文 神庙建筑仪式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观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
  • 简介:2006年,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迈过了28个年头,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各项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工作地域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文物建筑保护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努力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决定成立《文物建筑》编辑部,出版《文物建筑》学术刊物,为

  • 标签: 建筑点滴 文物建筑 杜仙洲老